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10-2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视角 | 第14-15页 |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视角 | 第15页 |
(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视角 | 第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3. 综合评述 | 第16-17页 |
(四)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 第17页 |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 | 第17-18页 |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理主体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0页 |
(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五)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六) 调查对象和调查过程 | 第23-24页 |
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3-24页 |
2. 调查过程 | 第24页 |
一、曙光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情况调查分析 | 第24-37页 |
(一)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24-30页 |
1.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 第24-25页 |
2.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 第25-26页 |
3. 留守儿童承担家务和农活的情况 | 第26-27页 |
4. 曙光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的执行情况 | 第27-30页 |
(1) 曙光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与联系内容统计 | 第27-28页 |
(2) 当遭受安全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 第28页 |
(3) 父母务工期间受到的人身事故伤害 | 第28-30页 |
(4) 留守儿童从哪些渠道获取安全知识 | 第30页 |
(二) 对不同安全事故类型的现状问题调查 | 第30-37页 |
1. 生活安全事故与风险 | 第30-32页 |
(1) 外擦伤、扭伤、烧烫伤等 | 第30-31页 |
(2) 触电、溺水、动物咬伤 | 第31页 |
(3) 中毒 | 第31-32页 |
2. 学校安全事故与风险 | 第32页 |
3. 劳作、家庭安全事故与风险 | 第32-33页 |
4. 交通安全事故与风险 | 第33-34页 |
5. 突发性自然安全事故与风险 | 第34页 |
6. 违法犯罪伤害与风险 | 第34-37页 |
(1) 遭拐卖 | 第35-36页 |
(2) 性侵害 | 第36页 |
(3) 其他犯罪事件 | 第36-37页 |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曙光村为样本 | 第37-39页 |
(一) 人身安全面临威胁 | 第37页 |
(二) 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 第37-38页 |
(三) 心理安全存在危机 | 第38页 |
(四) 交往安全存在风险 | 第38-39页 |
(五) 教育安全存在问题 | 第39页 |
三、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原因剖析 | 第39-46页 |
(一)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的自身因素 | 第40-41页 |
1.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和安全风险意识不强 | 第40页 |
2.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风险类别较广 | 第40-41页 |
3.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应急处理能力欠缺 | 第41页 |
(二)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的外部因素 | 第41-46页 |
1. 主要原因:政府主导式监管不力和安全制度保障不健全 | 第41-42页 |
2. 直接原因:家庭监护和安全保障功能严重缺失 | 第42-43页 |
(1) 父母的外出务工弱化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和安全教育作用 | 第43页 |
(2) 代理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和安全教育职责缺失 | 第43页 |
3. 重要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和教育功能有所欠缺 | 第43-45页 |
4. 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安全监护和协同治理职能乏力 | 第45-46页 |
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协同治理机制的思路 | 第46-60页 |
(一) 政府主导下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协同治理框架构建 | 第46-51页 |
1. 完善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资源平等共享 | 第46-48页 |
(1) 将留守儿童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到位 | 第46-47页 |
(2) 社会资源配置向农民工子弟学校倾斜 | 第47页 |
(3) 推进城镇安居工程制度的完善 | 第47页 |
(4) 打破社会多元主体的政策障碍 | 第47-48页 |
(5) 着力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 | 第48页 |
2. 转变传统监管机制:构建留守儿童安全综合网络体系 | 第48-50页 |
(1) 推动协作主体形成高效运行机制 | 第48-49页 |
(2) 转变多元主体的传统合作模式 | 第49页 |
(3) 强调“三位一体”责任语境,重视联动治理环节 | 第49-50页 |
3. 保障立法: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法制 | 第50-51页 |
(1) 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指定专项立法 | 第50页 |
(2) 将家庭的监护责任赋予立法监督 | 第50-51页 |
(3) 从立法层面强化国家监护职能 | 第51页 |
4. 加大执法力度:严打犯罪活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 | 第51页 |
(二)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多方协同治理功能 | 第51-60页 |
1. 重视家庭的起点作用:明确主体保障职责 | 第51-54页 |
(1) 强调父母监护意识,重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 | 第52-53页 |
(2) 重视监护人委托责任,确保留守儿童的监护有效性 | 第53页 |
(3) 代理监护人应当树立责任意识,明确监护职责 | 第53-54页 |
2. 推进学校的关键作用:构建学校安全保障机制 | 第54-57页 |
(1) 针对留守儿童设置安全相关课程,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 第54-55页 |
(2) 加强与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的联系,提供安全教育指导 | 第55页 |
(3) 完善学校安全监管制度,规范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 第55-56页 |
(4) 创建完善化的农村幼儿托管场所,协同幼儿园区的监护管理 | 第56页 |
(5) 加强学生在校安全管理,优化寄宿制办学模式 | 第56-57页 |
3. 强化社会的协同作用:引导社会多元治理保障网络的构建 | 第57-60页 |
(1) 加强农村社区制度建设,完善留守儿童社会监护支持机制 | 第57-58页 |
(2) 保证财政支出,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59页 |
(3) 发挥大众媒体价值导向作用,聚焦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治理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调查访谈提纲 | 第64-65页 |
附录2: 曙光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问题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