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强震区泥石流特征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高位泥石流灾害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泥石流成灾机理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4 震区泥石流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三眼峪沟泥石流发育条件 | 第26-45页 |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26-3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27页 |
2.1.4 地层岩性 | 第27-30页 |
2.1.5 气象条件 | 第30页 |
2.1.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0-31页 |
2.2 三眼峪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 第31-44页 |
2.2.1 三眼峪沟泥石流发生历史 | 第31-32页 |
2.2.2 地形条件 | 第32-34页 |
2.2.3 物源条件 | 第34-42页 |
2.2.4 水动力条件 | 第42-44页 |
2.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三眼峪沟泥石流成灾过程及特征值分析 | 第45-72页 |
3.1 “8·8”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基本情况 | 第45-48页 |
3.1.1 舟曲县城成灾情况 | 第45-46页 |
3.1.2 沟道內原有拦挡结构破坏特征 | 第46-48页 |
3.2 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冲淤特征 | 第48-51页 |
3.2.1 大眼峪沟冲淤特征 | 第48-49页 |
3.2.2 小眼峪沟冲淤特征 | 第49页 |
3.2.3 峪门口沟冲淤特征 | 第49页 |
3.2.4 出山口至白龙江堆积特征 | 第49-51页 |
3.3 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致灾过程分析 | 第51-54页 |
3.3.1 大眼峪沟泥石流成灾过程 | 第52-53页 |
3.3.2 小眼峪沟泥石流成灾过程 | 第53-54页 |
3.3.3 峪门口沟泥石流成灾过程 | 第54页 |
3.4 泥石流特征参数计算 | 第54-71页 |
3.4.1 泥石流容重 | 第54-56页 |
3.4.2 泥石流流速 | 第56-61页 |
3.4.3 泥石流流量计算分析 | 第61-62页 |
3.4.4 泥石流堵溃顶峰流量计算公式推导 | 第62-67页 |
3.4.5 泥石流固体物质冲出量及最大冲出量 | 第67-68页 |
3.4.6 流体冲压力 | 第68-69页 |
3.4.7 巨石冲击力 | 第69-71页 |
3.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三眼峪沟泥石流运动学特征及分区研究 | 第72-87页 |
4.1 泥石流灾害分区 | 第72-75页 |
4.2.1 清水区划分 | 第73页 |
4.2.2 形成区划分 | 第73页 |
4.2.3 流通区划分 | 第73-74页 |
4.2.4 堆积区划分 | 第74-75页 |
4.2 泥石流灾害全过程模拟 | 第75-81页 |
4.2.1 LS-RAPID 软件基本原理 | 第75-77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77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4.3 强震区高位泥石流分区研究 | 第81-86页 |
4.3.1 高位启动区 | 第81-82页 |
4.3.2 惯性加速区 | 第82-83页 |
4.3.3 动力侵蚀区 | 第83-84页 |
4.3.4 流通堆积区 | 第84页 |
4.3.5 新型分区方法适用性探讨 | 第84-86页 |
4.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三眼峪沟泥石流综合防治研究 | 第87-105页 |
5.1 三眼峪沟综合防治思路 | 第87-93页 |
5.1.1 防治工程设计主要目的 | 第87-88页 |
5.1.2 防治标准确定 | 第88页 |
5.1.3 方案思路的确定 | 第88-93页 |
5.2 新型透水型拦挡结构——钢筋混凝土桩梁组合结构设计 | 第93-95页 |
5.2.1 透水型拦挡结构防治目标 | 第93页 |
5.2.2 钢筋混凝土桩梁组合结构设计思路 | 第93-94页 |
5.2.3 钢筋混凝土桩梁组合结构位置确定 | 第94-95页 |
5.3 重力式拦挡坝设计 | 第95-98页 |
5.3.1 重力式拦挡坝防治目标 | 第95页 |
5.3.2 重力式拦挡坝位置确定 | 第95-96页 |
5.3.3 重力式拦挡坝坝型选择 | 第96页 |
5.3.4 重力式拦挡坝坝型设计 | 第96-97页 |
5.3.5 坝体稳定性验算 | 第97-98页 |
5.4 排导工程 | 第98-102页 |
5.4.1 排导工程防治目标 | 第98-99页 |
5.4.2 治理后泥石流流量估算 | 第99-100页 |
5.4.3 排导设计方案确定 | 第100-102页 |
5.5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 第102-104页 |
5.5.1 监测预警方案目标 | 第102页 |
5.5.2 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 第102-104页 |
5.6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桩梁组合结构抗巨石冲击效果分析 | 第105-115页 |
6.1 需求分析 | 第105-106页 |
6.2 模型建立 | 第106-108页 |
6.2.1 ANSY/LS-DYNA 软件介绍 | 第106页 |
6.2.2 模型搭建 | 第106-107页 |
6.2.3 参数选取 | 第107页 |
6.2.4 约束条件及接触条件 | 第107-108页 |
6.2.5 屈服准则 | 第108页 |
6.3 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8-110页 |
6.3.1 A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6.3.2 B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6.3.3 模型对比分析 | 第110页 |
6.4 拱圈效应模拟分析 | 第110-113页 |
6.5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7.1 结论 | 第115-116页 |
7.2 展望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