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人类学纪录片文献价值研究--兼论个人纪录片《阿佤》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的价值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三)定性研究法 | 第13页 |
(四)田野调查法 | 第13页 |
(五)深度访谈法 | 第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佤族纪录片创作综述 | 第13-14页 |
(二)佤族纪录片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一章 佤族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现状与文化特征 | 第17-24页 |
一、人类学纪录片的范畴与定义 | 第17-18页 |
二、佤族人类学纪录片现状概述 | 第18-21页 |
(一)1958年杨光海《佤族》 | 第19-20页 |
(二)1994年范志平、郝跃骏《拉木鼓的故事》 | 第20-21页 |
(三)2008年陈学礼《马散四章》 | 第21页 |
三、佤族人类学纪录片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一)影像的不可复制性 | 第22页 |
(二)着重佤族祭祀文化 | 第22页 |
(三)试图挖掘佤族神话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佤族人类学纪录片的影像与文献价值初探 | 第24-28页 |
一、保存民主改革前被禁止习俗的珍贵图像 | 第24-25页 |
二、“复原拍摄”重现佤族传统木鼓祭祀活动 | 第25-26页 |
三、“回访”与“重构”科学地丰富人类学资料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佤族人类学纪录片影像文献价值比较探究 | 第28-33页 |
一、与其他族群纪录片文献价值的比较 | 第28-30页 |
(一)与藏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文献价值比较 | 第28-29页 |
(二)与云南少数民族纪录片文献价值比较 | 第29页 |
(三)与国外民族志纪录片文献价值的比较 | 第29-30页 |
二、与佤民族纪录文本的文献价值比较 | 第30-31页 |
三、与佤族人类学纪录片其他价值比较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影响人类学纪录片文献价值的重要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一、非虚构性:真实的影像事件 | 第33-34页 |
二、科学的影视人类学方法指导 | 第34-35页 |
三、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地理跨度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佤族纪录片《阿佤》的创作意义与价值探析 | 第36-45页 |
一、佤族纪录片《阿佤》意义与价值 | 第36-37页 |
二、佤族纪录片《阿佤》的创作阐述 | 第37-43页 |
(一)导演阐述 | 第37-40页 |
(二)摄像阐述 | 第40-41页 |
(三)剪辑阐述 | 第41-43页 |
三、纪录片《阿佤》的创作得失反观 | 第43-45页 |
第六章 佤族纪录片《阿佤》的文化人类学意义阐释 | 第45-51页 |
一、关注佤族群体的生存现状 | 第45页 |
二、消解“原始部落”刻板印象 | 第45-46页 |
三、深描佤族社会的祭祀文化 | 第46-48页 |
四、佤族乐器与歌舞文化掠影 | 第48-49页 |
五、呈现佤族纺织农耕等图景 | 第49-51页 |
(一)纺织文化与女性视角 | 第49页 |
(二)农耕文化的视听呈现 | 第49页 |
(三)狩猎文化演变与继承 | 第49-51页 |
结语:佤族人类学纪录片文献价值拓展与提升 | 第51-53页 |
附录 :佤族影视作品创作年表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