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打箭菊化合物结构式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语说明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1 匹菊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1.1 匹菊属植物形态特征 | 第15页 |
1.1.2 匹菊属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9页 |
1.2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状况 | 第19-22页 |
1.2.1 天然抗氧化的物质 | 第20-21页 |
1.2.2 常用于评价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几种方法及其原理 | 第21-22页 |
1.3 小结与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打箭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25-48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25页 |
2.1.2 提取与分离 | 第25-28页 |
2.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和波谱数据 | 第28-46页 |
2.2.1 香豆素类 | 第28-31页 |
2.2.2 黄酮类 | 第31-43页 |
2.2.3 小分子酚酸类 | 第43-46页 |
2.2.4 其他类型 | 第4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打箭菊中的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48-54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3.1.1 仪器 | 第48页 |
3.1.2 试剂 | 第48-4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3.2.1 DPPH·(2,2—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的法 | 第49-50页 |
3.2.2 TEAC自由基清除法 | 第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3.1 DPPH法测的结果 | 第50-51页 |
3.3.2 ABTS法 | 第51-53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打箭菊中的黄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54-76页 |
1 前言 | 第54-5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2.1 仪器及试剂 | 第55页 |
2.2 试剂 | 第55-56页 |
2.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2.2.2 HSA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2.2.3 pH7.4Tris-HCl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2.2.3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55-56页 |
2.3 荧光光谱测定 | 第56页 |
2.4 能量转移的测定 | 第56页 |
2.5 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56页 |
2.6 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56页 |
2.7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5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74页 |
3.1 药物对HSA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3.2 药物对HSA的猝灭机制 | 第58-61页 |
3.3 结合参数 | 第61-63页 |
3.4 作用类型 | 第63-66页 |
3.5 能量转移 | 第66-68页 |
3.6 紫外吸收光谱 | 第68-70页 |
3.7 同步荧光光谱 | 第70-72页 |
3.8 圆二色谱(CD) | 第72-74页 |
3.9 金属离子对药物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74页 |
4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99页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