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3 创新点 | 第14页 |
| 1.5 核心概念的厘定 | 第14-16页 |
| 1.5.1 现代技术伦理风险 | 第14-15页 |
| 1.5.2 文化治理 | 第15-16页 |
| 第2章 技术伦理风险文化治理的必然性 | 第16-23页 |
| 2.1 文化与技术伦理风险的逻辑关联 | 第16-18页 |
| 2.1.1 技术伦理风险源自文化 | 第16-17页 |
| 2.1.2 技术伦理风险形成的文化悖论 | 第17-18页 |
| 2.1.3 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归依 | 第18页 |
| 2.2 文化治理主体规约技术伦理风险的具体呈现 | 第18-20页 |
| 2.2.1 国家突出元治角色 | 第18-19页 |
| 2.2.2 社会注重公共文化价值 | 第19页 |
| 2.2.3 个体强化文化取向 | 第19-20页 |
| 2.3 文化治理实现技术伦理风险的协同治理 | 第20-23页 |
| 2.3.1 文化治理的共生性要求多元主体的协同 | 第20-21页 |
| 2.3.2 文化治理促进技术伦理风险的协同治理 | 第21-23页 |
| 第3章 现代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治理功能与原则 | 第23-31页 |
| 3.1 文化治理在现代技术伦理风险规约中的功能凸现 | 第23-26页 |
| 3.1.1 范导功能 | 第23-24页 |
| 3.1.2 整合功能 | 第24-25页 |
| 3.1.3 培育功能 | 第25-26页 |
| 3.2 现代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治理原则 | 第26-31页 |
| 3.2.1 合乎人道原则 | 第26-27页 |
| 3.2.2 维护正义原则 | 第27-28页 |
| 3.2.3 保障公平原则 | 第28-29页 |
| 3.2.4 遵循善治原则 | 第29-31页 |
| 第4章 面向现代技术伦理风险文化治理的路径重构 | 第31-44页 |
| 4.1 转变文化治理理念 | 第31-34页 |
| 4.1.1 提升责任文化意识 | 第31-32页 |
| 4.1.2 培育技术文化观 | 第32-33页 |
| 4.1.3 强调合作治理理念 | 第33-34页 |
| 4.2 创新文化治理机制 | 第34-37页 |
| 4.2.1 健全领导决策机制 | 第34-35页 |
| 4.2.2 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 第35-36页 |
| 4.2.3 建立监督评价机制 | 第36-37页 |
| 4.2.4 规范处罚激励机制 | 第37页 |
| 4.3 完善文化治理制度 | 第37-41页 |
| 4.3.1 健全法律制度 | 第38-39页 |
| 4.3.2 完善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 4.3.3 创新协同制度 | 第40-41页 |
| 4.4 优化文化治理环境 | 第41-44页 |
| 4.4.1 改善文化治理硬环境 | 第41-42页 |
| 4.4.2 创造文化治理软环境 | 第42-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