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观点概述 | 第12-14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4.2 国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3 现有研究观点概述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3D打印技术的概述 | 第16-23页 |
2.1 3D打印技术的概念 | 第16页 |
2.2 3D打印技术的分类 | 第16-17页 |
2.3 3D打印机的打印过程 | 第17-18页 |
2.4 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2.4.1 互联网分布式制造 | 第20-21页 |
2.4.2 3D打印行业内的职业融合 | 第21-23页 |
第3章 基于3D打印技术下设计成型模式的探讨 | 第23-40页 |
3.1 3D打印技术在设计成型工艺中的定位分析 | 第23页 |
3.2 3D打印成型工艺原理 | 第23-26页 |
3.3 3D打印技术与传统成型工艺的对比分析 | 第26-29页 |
3.3.1 以成型方式进行对比 | 第26-27页 |
3.3.2 以不同材料的成型工艺进行对比 | 第27-29页 |
3.4 3D打印技术与传统成型工艺的优劣势分析 | 第29-33页 |
3.4.1 3D打印技术的优势分析 | 第30-32页 |
3.4.2 3D打印技术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3.5 3D打印技术对设计成型工艺设计的影响 | 第33-40页 |
3.5.1 设计范畴的扩展 | 第33-34页 |
3.5.2 设计流程的演变和设计方法、工具的革新 | 第34-36页 |
3.5.3 用户需求的改变和设计师职能要求的提升 | 第36-40页 |
第4章 3D打印技术与汽车设计生产的互动关系 | 第40-54页 |
4.1 3D打印技术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 第40-43页 |
4.1.1 存在的优势 | 第40-42页 |
4.1.2 受到的限制 | 第42-43页 |
4.2 3D打印技术在汽车造型设计和成型工艺中的互动关系 | 第43-48页 |
4.2.1 3D打印技术与汽车外观造型设计 | 第43-47页 |
4.2.2 3D打印技术对汽车内饰设计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3D打印技术对汽车设计制造流程的影响及互动关系 | 第48-50页 |
4.3.1 3D打印在汽车设计制造流程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4.3.2 3D打印对汽车设计制造流程的影响 | 第50页 |
4.4 3D打印技术与汽车行业的互动关系 | 第50-54页 |
4.4.1 行业模式的转变 | 第50-51页 |
4.4.2 3D打印技术使汽车行业绿色环保 | 第51-52页 |
4.4.3 3D打印技术对汽车设计理念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5章 3D打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54-59页 |
5.1 局部案例分析 | 第54-56页 |
5.1.1 F1赛车进气歧管 | 第54页 |
5.1.2 沃尔沃卡车发动机 | 第54-55页 |
5.1.3 大众汽车仪表盘 | 第55-56页 |
5.1.4 Blade3D打印汽车底盘 | 第56页 |
5.2 整车案例分析 | 第56-59页 |
5.2.1 Urbee—世界第一辆纯混合动力车 | 第56-59页 |
第6章 3D打印汽车设计方案 | 第59-63页 |
6.1 设计目标 | 第59页 |
6.2 设计定位 | 第59页 |
6.3 3D打印汽车的设计要素 | 第59-61页 |
6.3.1 3D打印汽车的功能设计 | 第59-60页 |
6.3.2 3D打印汽车形态设计 | 第60页 |
6.3.3 3D打印汽车色彩设计 | 第60页 |
6.3.4 3D打印汽车材料的运用 | 第60-61页 |
6.4 草图方案 | 第61-62页 |
6.5 效果图方案 | 第62-6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