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露天矿煤的催化气化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煤气化反应机理 | 第11-14页 |
1.2.1 原煤的热解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2.2 气化过程以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3 催化气化机理 | 第14-17页 |
1.3.1 碱金属对煤的催化气化作用 | 第15-16页 |
1.3.2 碱土金属对煤的催化气化作用 | 第16页 |
1.3.3 过度金属对煤的催化气化作用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2.1 主要实验设备以及气化实验步骤 | 第18-19页 |
2.2 实验样品以及实验处理方法 | 第19-22页 |
第3章 原煤的气化 | 第22-31页 |
3.1 内、外扩散阻力的消除 | 第22-24页 |
3.2 表面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 第24-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南露天矿煤的催化气化 | 第31-43页 |
4.1 氢氧化钙对煤的催化气化 | 第31-35页 |
4.2 碳酸钾对煤的催化气化 | 第35-40页 |
4.3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气化对比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动力学模型 | 第43-51页 |
5.1 均相反应模型 | 第43页 |
5.2 未反应核收缩模型 | 第43-44页 |
5.3 修正体积模型 | 第44-45页 |
5.4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 第45-47页 |
5.5 等效转化率法 | 第47-48页 |
5.6 添加催化剂后煤焦的活化能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