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固耦合的装载机驾驶室结构噪声研究
| 摘要 | 第1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 驾驶室噪声机理与控制方法 | 第19-22页 | 
| 1.3.1 噪声机理 | 第19-20页 | 
| 1.3.2 驾驶室噪声控制方法 | 第20-22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驾驶室模型建立与模态分析 | 第23-37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驾驶室的结构模态分析 | 第23-28页 | 
| 2.2.1 有限元法与模态分析理论 | 第23-24页 | 
| 2.2.2 驾驶室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 2.2.3 驾驶室的结构模态 | 第25-28页 | 
| 2.3 驾驶室的声腔模态分析 | 第28-33页 | 
| 2.3.1 声学有限元与声腔模态理论 | 第28-29页 | 
| 2.3.2 驾驶室声腔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2.3.3 驾驶室的声腔模态 | 第30-33页 | 
| 2.4 驾驶室声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33-34页 | 
| 2.4.1 声固耦合模态理论 | 第33-34页 | 
| 2.4.2 驾驶室声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驾驶室内部声场仿真分析 | 第37-47页 | 
| 3.1 引言 | 第37页 | 
| 3.2 驾驶室声场响应分析 | 第37-41页 | 
| 3.2.1 驾驶室振动激励的测取 | 第37-39页 | 
| 3.2.2 驾驶室内部声场频率响应计算 | 第39-41页 | 
| 3.2.3 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1页 | 
| 3.3 驾驶室板块贡献量分析 | 第41-46页 | 
| 3.3.1 板块贡献量理论 | 第41-43页 | 
| 3.3.2 驾驶室声学板块贡献分析 | 第43-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驾驶室结构噪声优化降噪分析 | 第47-59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驾驶室结构噪声优化 | 第47-50页 | 
| 4.2.1 形貌优化 | 第47-48页 | 
| 4.2.2 板厚优化 | 第48-49页 | 
| 4.2.3 阻尼降噪 | 第49-50页 | 
| 4.3 驾驶室结构形貌优化 | 第50-53页 | 
| 4.3.1 形貌优化计算 | 第50-52页 | 
| 4.3.2 形貌优化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4.4 驾驶室板厚优化 | 第53-56页 | 
| 4.4.1 优化三要素的确定 | 第53-54页 | 
| 4.4.2 板厚优化计算 | 第54-55页 | 
| 4.4.3 板厚优化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4.5 驾驶室地板阻尼降噪 | 第56-57页 | 
| 4.6 结构噪声优化结果分析与方法总结 | 第57-58页 | 
| 4.6.1 综合优化结果分析 | 第57页 | 
| 4.6.2 三种优化方法对比总结 | 第57-58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5.1 全文总结 | 第59页 | 
| 5.2 工作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