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杨树烂皮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1 杨树烂皮病病原 | 第10-11页 |
| 2 杨树烂皮病症状 | 第11页 |
| 3 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研究 | 第11-15页 |
| ·病菌越冬、传播与侵染发病过程 | 第11页 |
| ·杨树烂皮病菌的潜伏侵染现象 | 第11-12页 |
| ·病害发生对树木生理影响 | 第12页 |
| ·树木结构成分变化 | 第12页 |
| ·酶变化 | 第12页 |
| ·病害流行因素 | 第12-15页 |
| ·温度与发病关系 | 第12页 |
| ·水分与发病关系 | 第12-13页 |
| ·品种与发病关系 | 第13页 |
| ·冻害与发病的关系 | 第13-14页 |
| ·立地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 第14页 |
| ·虫害与发病的关系 | 第14-15页 |
| ·其他因素 | 第15页 |
| 4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 ·杨树抗烂皮病良种选育 | 第15-16页 |
|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 ·生物防治 | 第16-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江苏杨树烂皮病发生状况调查 | 第20-29页 |
| 1 调查研究方法及项目 | 第20-22页 |
|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调查时间 | 第20页 |
| ·调查地点 | 第20页 |
| ·调查方法 | 第20页 |
| ·分级标准 | 第20-21页 |
| ·调查项目 | 第21-22页 |
| ·不同杨树及其品种发病状况调查 | 第21页 |
| ·不同树龄发病状况调查 | 第21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发病状况调查 | 第21页 |
| ·虫害对杨树烂皮病发病情况的调查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 ·江苏杨树烂皮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 第22页 |
| ·不同影响因子对杨树烂皮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 第22-26页 |
| ·不同杨树及品种与烂皮病发生的关系 | 第22-23页 |
| ·树龄对杨树烂皮病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生状况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虫害与杨树烂皮病发病情况调查 | 第25-2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6-28页 |
| ·江苏杨树烂皮病发生规律 | 第26页 |
| ·不同因子对杨树烂皮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不同地理来源金黄壳囊孢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29-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金黄壳囊孢菌株的收集 | 第29-30页 |
| ·菌体的制备 | 第30页 |
| ·菌体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0-31页 |
| ·PCR 扩增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31页 |
| ·引物筛选 | 第31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 ·金黄壳囊孢菌株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32页 |
| ·退火温度的选择 | 第32-33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33-35页 |
| ·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 | 第35-37页 |
| ·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杨树烂皮病化学防治研究 | 第41-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供试菌株来源 | 第41页 |
| ·供试病原菌的培养 | 第41页 |
| ·室内化学药剂的筛选 | 第41-43页 |
| ·供试药剂 | 第41-42页 |
| ·菌丝生长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42页 |
| ·孢子萌发抑制试验 | 第42-43页 |
| ·分生孢子的获得及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 第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 ·室外防治试验 | 第43页 |
| ·供试药剂浓度 | 第43页 |
| ·施药方法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 ·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43-47页 |
| ·杀菌剂对杨树烂皮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51页 |
| ·杨树烂皮病野外化防效果测定 | 第51-5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研究 | 第54-6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 ·供试菌株 | 第54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54-55页 |
| ·菌丝抑制试验 | 第55页 |
| ·拮抗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试验 | 第55页 |
| ·拮抗细菌对病原菌的抑制试验 | 第55页 |
| ·拮抗细菌的分子鉴定 | 第55-56页 |
| ·拮抗细菌DNA 的提取 | 第55页 |
| ·PCR 产物扩增与纯化 | 第55-56页 |
| ·PCR 产物的测序 | 第5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 ·拮抗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第56-59页 |
| ·拮抗细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第59-60页 |
| ·四株拮抗细菌分子鉴定结果 | 第60-65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 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 ·江苏杨树烂皮病发生规律及特点 | 第67页 |
| ·不同地理来源金黄壳囊孢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67页 |
| ·杨树烂皮病化学防治研究 | 第67-68页 |
| ·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研究 | 第68页 |
| 2 讨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