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CO_2排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2 国际关注与应对CO_2排放的政策措施 | 第13页 |
1.1.3 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简介 | 第13-15页 |
1.2 无机碱金属基固体CO_2吸附剂 | 第15-19页 |
1.2.1 反应机理 | 第16-17页 |
1.2.2 负载型碱金属基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SO_2对钠基吸附剂脱碳过程的不利影响 | 第18-19页 |
1.3 胺基固体吸附剂 | 第19-22页 |
1.3.1 反应机理 | 第19页 |
1.3.2 胺基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3 SO_2对胺基吸附剂脱碳过程的不利影响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吸附剂的制备、试验及表征方法 | 第24-34页 |
2.1 吸附剂制备 | 第24-27页 |
2.1.1 负载型钠基CO_2吸附剂 | 第24-25页 |
2.1.2 胺基CO_2吸附剂 | 第25-27页 |
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27-31页 |
2.2.1 小型固定床试验系统 | 第27-29页 |
2.2.2 吸附剂理论脱碳量和实际脱碳量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2.2.3 热重分析仪 | 第30-31页 |
2.3 吸附剂表征 | 第31-33页 |
2.3.1 氮气吸附脱附技术 | 第31-32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2页 |
2.3.3 X射线衍射技术 | 第32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2页 |
2.3.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和有机元素分析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CO_2吸附剂研制及其在不含SO_2气氛下的脱碳特性 | 第34-46页 |
3.1 负载型钠基吸附剂研制及其脱碳特性研究 | 第34-38页 |
3.1.1 吸附剂负载方式及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2 反应温度对吸附剂脱碳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3 CO_2浓度对吸附剂脱碳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4 吸附剂CO_2吸附-脱附再生循环特性 | 第38页 |
3.2 胺基CO_2吸附剂研制及其脱碳特性研究 | 第38-42页 |
3.2.1 吸附剂制备条件优化 | 第39-40页 |
3.2.2 反应温度对吸附剂脱碳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CO_2浓度对吸附剂脱碳量的影响 | 第41页 |
3.2.4 吸附剂CO_2吸附-脱附再生循环特性 | 第41-42页 |
3.3 吸附剂微观结构特性 | 第42-44页 |
3.3.1 钠基吸附剂微观结构特性 | 第42-43页 |
3.3.2 胺基吸附剂微观结构特性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SO_2对负载型钠基CO_2吸附剂脱碳过程的影响 | 第46-61页 |
4.1 基于热力学分析的SO_2、CO_2与Na2CO3反应路径探讨 | 第46-48页 |
4.2 吸附剂失效路径实验验证及其机理分析 | 第48-51页 |
4.3 反应条件对吸附剂吸附-脱附再生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51-57页 |
4.3.1 CO_2浓度对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SO_2浓度对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3 反应温度对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吸附剂失效前后微观结构特性 | 第57-59页 |
4.4.1 SEM表征 | 第57-58页 |
4.4.2 BET表征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SO_2对胺基CO_2吸附剂脱碳过程的影响 | 第61-80页 |
5.1 SO_2对吸附剂CO_2吸附量及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5.1.1 反应时间对吸附剂CO_2吸附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1.2 水蒸气对吸附剂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63页 |
5.2 失效机理分析 | 第63-68页 |
5.2.1 FTIR分析 | 第63-64页 |
5.2.2 XPS分析 | 第64-67页 |
5.2.3 TG-FTIR分析 | 第67-68页 |
5.3 吸附剂与CO_2、SO_2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 第68-73页 |
5.3.1 典型吸附工况及动力学模型 | 第68-69页 |
5.3.2 CO_2吸附动力学 | 第69-71页 |
5.3.3 SO_2吸附动力学 | 第71-73页 |
5.4 反应条件对吸附剂吸附-脱附再生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1 CO_2浓度对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2 SO_2浓度对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5.4.3 反应温度对循环特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5.5 吸附剂失效前后微观结构特性 | 第76-78页 |
5.5.1 SEM表征 | 第76-77页 |
5.5.2 BET表征 | 第77-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0-8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