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Re(Ⅶ)在载铜笋壳炭上的吸附行为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2页
    1.1 概述第9-10页
        1.1.1 铼的性质第9-10页
        1.1.2 铼的用途第10页
        1.1.3 铼资源的分布第10页
    1.2 铼的分离富集方法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离子交换法第11页
        1.2.2 溶剂萃取法第11-12页
        1.2.3 化学沉淀法第12-13页
        1.2.4 吸附法第13-14页
    1.3 负载金属改性吸附材料在污染物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1 负载金属改性吸附材料的应用概况第14-15页
        1.3.2 影响负载金属改性吸附材料吸附效果的环境因素第15-17页
        1.3.3 负载金属改性吸附材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8-22页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页
        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4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5 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载铜笋壳炭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研究第22-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4页
        2.1.1 实验原料第22页
        2.1.2 试剂第22-23页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2.1.4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第24页
    2.2 载铜笋壳炭的制备与表征第24-26页
        2.2.1 载铜笋壳炭的制备第24-25页
        2.2.2 载铜笋壳炭的表征第25-26页
    2.3 水溶液中Re(Ⅶ)的分析测试方法第26-28页
        2.3.1 分析原理第27页
        2.3.2 Re(Ⅶ)特征吸收波长的测定第27-28页
        2.3.3 Re(Ⅶ)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第28页
        2.3.4 水溶液中Re(Ⅶ)含量测定第28页
    2.4 载铜笋壳炭对Re(Ⅶ)吸附特性研究第28-31页
        2.4.1 吸附时间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29页
        2.4.2 溶液pH值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29页
        2.4.3 吸附剂用量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29页
        2.4.4 Re(Ⅶ)初始浓度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29-30页
        2.4.5 温度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30页
        2.4.6 解吸实验第30-31页
    2.5 吸附理论第31-38页
        2.5.1 吸附基本概念第31-32页
        2.5.2 吸附模型第32-38页
第三章 载铜笋壳炭的理化性质第38-50页
    3.1 灰分第38页
    3.2 pH值第38-39页
    3.3 零电荷点(pH_(pzc))第39页
    3.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39-40页
    3.5 ATR-FTIR分析第40-42页
    3.6 SEM-EDX分析第42-46页
    3.7 XPS分析第46-49页
    3.8 XRD分析第49-50页
第四章 Re(Ⅶ)在载铜笋壳炭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第50-84页
    4.1 吸附时间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50-51页
    4.2 溶液pH值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51-53页
    4.3 吸附剂用量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53-55页
    4.4 Re(Ⅶ)初始浓度对载铜笋壳炭吸附特性影响第55页
    4.5 吸附动力学第55-67页
    4.6 吸附等温线第67-77页
    4.7 吸附热力学第77-80页
    4.8 解吸实验第80-81页
    4.9 不同吸附剂对Re(Ⅶ)吸附量对比第81-82页
    4.10 载铜笋壳炭对Re(Ⅶ)的吸附机理第82-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结论第84-85页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7页
致谢第97-9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神经网络股票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求解大规模机器学习问题的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