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9-38页 |
第一节 荆芥采收期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1 荆芥生产概况 | 第19-20页 |
2 荆芥的采收 | 第20-21页 |
3 现代研究 | 第21页 |
4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3-31页 |
1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26-30页 |
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荆芥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1 荆芥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2 荆芥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第二章 不同采收期荆芥药材的采集、常规检测及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38-54页 |
第一节 不同采收期荆芥药材的采集及常规检测 | 第38-43页 |
1 不同采收期荆芥药材的来源及性状描述 | 第39-41页 |
2 不同采收期荆芥药材水分、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不同采收时间荆芥药材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3-53页 |
1 材料 | 第43-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 方法学考察 | 第45-49页 |
4 样品测定 | 第49-51页 |
5 结果 | 第51-52页 |
6 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抗炎药效测定及灰色关联分析 | 第54-82页 |
第一节 不同采收期荆芥挥发油对大鼠胸膜炎模型抗炎药效测定 | 第54-67页 |
1 材料 | 第55-56页 |
2 方法 | 第56页 |
3 结果 | 第56-64页 |
4 小结 | 第64页 |
5 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二节 挥发性成分含量与抗炎药效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67-82页 |
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67-70页 |
1.1 关联度的概念 | 第68页 |
1.2 关联度的计算 | 第68-70页 |
2 不同采收期荆芥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变化与抗炎药效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70-80页 |
2.1 荆芥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蛋白含量的关联度分析 | 第71-74页 |
2.2 荆芥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炎性渗出量的关联度分析 | 第74页 |
2.3 荆芥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白细胞数的关联度分析 | 第74-75页 |
2.4 荆芥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MDA的关联度分析 | 第75-76页 |
2.5 荆芥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MPO的关联度分析 | 第76页 |
2.6 结果 | 第76-78页 |
2.7 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不同采收期荆芥抗病毒活性测定 | 第82-105页 |
第一节 基于神经氨酸酶(NA)检测的荆芥抗病毒效价测定 | 第82-90页 |
1 检测原理的介绍 | 第83-84页 |
2 检测方法的介绍 | 第84页 |
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84-85页 |
4 检测条件的考察与优化 | 第85-86页 |
5 样品活性测定 | 第86-88页 |
6 结果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二节 基于红细胞凝集的荆芥抗病毒活性限值测定 | 第90-105页 |
1 检测原理的介绍 | 第90-91页 |
2 实验设计 | 第91-92页 |
3 方法的建立与考察 | 第92-99页 |
4 测定方法学考察与验证 | 第99-101页 |
5 反应系的标化 | 第101-103页 |
6 不同采收期荆芥药材红细胞凝集活性的测定 | 第103页 |
7 结果 | 第103-104页 |
8 讨论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
结语 | 第105-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