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区块煤层气赋存特征及开发方式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1 煤层气地质特征 | 第13页 |
1.2.2 煤储层特征 | 第13页 |
1.2.3 煤层气赋存特征 | 第13页 |
1.2.4 煤层气开发方式及策略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区域地质 | 第15-19页 |
2.1 地层及含煤地层 | 第15页 |
2.1.1 地层 | 第15页 |
2.1.2 含煤地层 | 第15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15-17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3 煤储层特征 | 第19-31页 |
3.1 煤储层特征 | 第19-22页 |
3.2 煤岩、煤质及煤变质特征 | 第22-25页 |
3.2.1 煤岩特征 | 第22-23页 |
3.2.2 煤质特征 | 第23-25页 |
3.2.3 煤变质特征 | 第25页 |
3.3 煤层渗透性 | 第25-28页 |
3.3.1 煤体结构 | 第25页 |
3.3.2 煤孔隙特征 | 第25-27页 |
3.3.3 煤层渗透率 | 第27-28页 |
3.4 煤储层压力及含气饱和度 | 第28-31页 |
4 煤层气赋存特征 | 第31-40页 |
4.1 煤层气赋存状态及吸附特征 | 第31-34页 |
4.1.1 煤层气赋存状态 | 第31-32页 |
4.1.2 煤储层吸附特征与解吸特征 | 第32-34页 |
4.2 煤层气成分及含气量 | 第34-36页 |
4.2.1 煤层气成分 | 第34-35页 |
4.2.2 含气量 | 第35-36页 |
4.3 影响煤层气赋存因素 | 第36-40页 |
4.3.1 区域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2 顶底板岩性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 第37页 |
4.3.3 煤层埋深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4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 第38-40页 |
5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方式及策略 | 第40-55页 |
5.1 煤层气开发方式及开发原则 | 第40-41页 |
5.1.1 煤层气开发方式选取 | 第40-41页 |
5.1.2 开发原则 | 第41页 |
5.2 开发规模及开发区域 | 第41-42页 |
5.2.1 开发规模 | 第41页 |
5.2.2 开发区域圈定 | 第41-42页 |
5.3 开发层系 | 第42-44页 |
5.3.1 确定原则 | 第42-43页 |
5.3.2 目的层 | 第43-44页 |
5.4 开发阶段划分 | 第44页 |
5.5 煤层气开发总体策略 | 第44-55页 |
5.5.1 采用多分支水平井煤层气开发 | 第44-49页 |
5.5.2 垂直井煤层气开发 | 第49-55页 |
6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