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 1.6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第2章 关于嗅觉 | 第16-26页 | 
| 2.1 嗅觉与气味 | 第16-17页 | 
| 2.2 嗅觉与生理学 | 第17-22页 | 
| 2.2.1 人类嗅觉结构 | 第18-20页 | 
| 2.2.2 嗅觉阈值 | 第20页 | 
| 2.2.3 嗅觉敏感度 | 第20-21页 | 
| 2.2.4 嗅觉受激与嗅觉疲劳 | 第21-22页 | 
| 2.3 嗅觉与心理学 | 第22-24页 | 
| 2.3.1 嗅觉唤醒记忆 | 第22-23页 | 
| 2.3.2 嗅觉辅助医疗 | 第23-24页 | 
| 2.4 嗅觉与审美 | 第24-25页 | 
| 2.5 嗅觉作用特点分析 | 第25-26页 | 
| 第3章 嗅觉体验的应用与创作方法研究 | 第26-44页 | 
| 3.1 嗅觉体验设计的概念 | 第26-27页 | 
| 3.1.1 体验设计概念 | 第26页 | 
| 3.1.2 基于嗅觉的体验设计 | 第26-27页 | 
| 3.2 嗅觉体验设计方法研究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 3.3 嗅觉体验设计方法 | 第28-35页 | 
| 3.3.1 刺激感知 | 第28-29页 | 
| 3.3.2 影响感觉 | 第29-30页 | 
| 3.3.3 唤醒记忆 | 第30-32页 | 
| 3.3.4 制造氛围 | 第32-35页 | 
| 3.4 嗅觉的可视化方法研究 | 第35-44页 | 
| 3.4.1 仪器成像 | 第36-39页 | 
| 3.4.2 数据整合 | 第39-42页 | 
| 3.4.3 主观描述 | 第42-44页 | 
| 第4章 《清明上河图》之“味”的嗅觉互动体验装置创作实践 | 第44-65页 | 
| 4.1 何谓《清明上河图》之“味” | 第44-45页 | 
| 4.2 《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意义 | 第45-46页 | 
| 4.2.1 《清明上河图》的象征性 | 第45页 | 
| 4.2.2 《清明上河图》的代表性 | 第45-46页 | 
| 4.2.3 《清明上河图》的独特性 | 第46页 | 
| 4.3 《清明上河图》的表现形式现状 | 第46-48页 | 
| 4.3.1 动态视觉展示 | 第46-47页 | 
| 4.3.2 声音呈现 | 第47-48页 | 
| 4.4 《清明上河图》的嗅觉体验设计可行性分析 | 第48页 | 
| 4.4.1 气味环境丰富 | 第48页 | 
| 4.4.2 互动空间丰满 | 第48页 | 
| 4.5 《清明上河图》中的“嗅觉”内容 | 第48-54页 | 
| 4.5.1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取舍 | 第48-49页 | 
| 4.5.2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强调 | 第49-54页 | 
| 4.6 互动方式设计 | 第54-55页 | 
| 4.6.1 主动参与式 | 第54页 | 
| 4.6.2 被动参与式 | 第54-55页 | 
| 4.7 互动装置技术 | 第55-58页 | 
| 4.7.1 互动装置技术的原理 | 第55-56页 | 
| 4.7.2 互动装置技术的试验 | 第56-58页 | 
| 4.7.3 互动装置的效果呈现 | 第58页 | 
| 4.8 设计实施 | 第58-65页 | 
| 4.8.1 展示效果研究与呈现 | 第58-60页 | 
| 4.8.2 匹配气味的分类与展示 | 第60-62页 | 
| 4.8.2.1 基调气味 | 第61页 | 
| 4.8.2.2 信号气味 | 第61-62页 | 
| 4.8.2.3 标志气味 | 第62页 | 
| 4.8.3 现场环境展示 | 第62-63页 | 
| 4.8.4 互动效果展示 | 第63-65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件 | 第72-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