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据适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家庭暴力及有关证据制度 | 第8-18页 |
第一节 家庭暴力概述 | 第8-10页 |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 | 第8页 |
二、家庭暴力犯罪的种类 | 第8-10页 |
第二节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制度现状 | 第10-13页 |
一、中国加入的反家庭暴力的国际公约 | 第10页 |
二、我国反家暴领域相关法律 | 第10-12页 |
三、地方法律文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其他国家的证据制度与适用 | 第13-18页 |
一、英国 | 第13-14页 |
二、美国 | 第14-15页 |
三、加拿大 | 第15-17页 |
四、启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家庭暴力犯罪下的证据适用难点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家庭暴力下的公诉与自诉案件 | 第18页 |
第二节 证据适用的定义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家庭暴力中的证据适用难点 | 第19-27页 |
一、缺乏有效证据 | 第19-23页 |
二、缺乏直接证据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适用难点成因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家庭暴力自身特点 | 第27-30页 |
一、隐蔽性 | 第27页 |
二、循环性 | 第27-28页 |
三、多样性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立法不完善 | 第30-31页 |
一、举证方面 | 第30页 |
二、被害人证人出庭作证方面 | 第30-31页 |
三、证据认定方面 | 第31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适用难点解决设想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建立专门的制度 | 第33-34页 |
一、建立非强制性医务人员报告制度 | 第33-34页 |
二、建立家庭暴力心理伤害司法鉴定机制 | 第34页 |
第二节 适用不同种类证据 | 第34-39页 |
一、重视间接证据 | 第34-36页 |
二、重视专家证词 | 第36-39页 |
第三节 吸收特殊证据规则 | 第39-46页 |
一、表见证明原则 | 第39-41页 |
二、品格证据规则 | 第41-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