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公司交叉持股的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公司交叉持股的定义及类型 | 第12-15页 |
一、公司交叉持股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公司交叉持股的类型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公司交叉持股的具体模式 | 第15-17页 |
一、宽松主义模式 | 第15-16页 |
二、严格限制主义模式 | 第16-17页 |
三、区别对待主义模式 | 第17页 |
第三节 公司交叉持股的价值 | 第17-20页 |
一、降低公司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 第17-18页 |
二、促进稳定经营,保障实业发展 | 第18页 |
三、拓宽融资渠道,充实公司资本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司交叉持股的问题及原因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交叉持股的问题 | 第20-22页 |
一、交叉持股行业性偏向重 | 第20页 |
二、交叉持股的比例较小 | 第20-21页 |
三、交叉持股目的指向单一 | 第21页 |
四、交叉持股的监管不到位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交叉持股产生问题的法律原因 | 第22-24页 |
一、法律规范的效力低 | 第23页 |
二、立法的滞后性明显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交叉持股产生问题的配套制度原因 | 第24-26页 |
一、外部监管制度缺失 | 第24-25页 |
二、内部监管制度落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境外公司交叉持股的规定及借鉴 | 第26-31页 |
第一节 美国公司交叉持股的规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法国公司交叉持股的规定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日本公司交叉持股的规定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交叉持股的法律制度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完善对公司交叉持股的立法 | 第31-35页 |
一、选择“区别对待主义”立法模式 | 第31页 |
二、区别“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 第31-33页 |
三、区别“纵向交叉持股”与“横向交叉持股”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完善公司交叉持股的配套制度 | 第35-38页 |
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35-36页 |
二、强化独立董事制度 | 第36-37页 |
三、提升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