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人地矛盾的激化要求准确评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 第9页 |
·可持续发展需要估算土地承载力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0-15页 |
·国外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 | 第10-12页 |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研究 | 第10-11页 |
·国外土地承载力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我国土地承载力的研究 | 第12-15页 |
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 第18页 |
·土地综合承载力 | 第18页 |
·相对资源承载力 | 第18-19页 |
2 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系统的概念 | 第19页 |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 第19页 |
·系统的分类 | 第19-20页 |
·系统论的任务 | 第20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中的应用 | 第20页 |
3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中的应用 | 第21页 |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土地综合承载力中的体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长沙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1 自然地理与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土壤类型 | 第22页 |
·水资源 | 第22-23页 |
·森林资源 | 第23页 |
·矿产资源 | 第23页 |
·旅游资源 | 第23页 |
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人口 | 第23-24页 |
·区位 | 第24页 |
·经济基础 | 第24-25页 |
3 长沙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第四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 | 第28-51页 |
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28-31页 |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8页 |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系统与模型 | 第28页 |
·反馈结构 | 第28-29页 |
·建模步骤 | 第29页 |
·系统动力学软件 | 第29-31页 |
·软件操作界面 | 第29-30页 |
·图表函数的使用 | 第30-31页 |
2 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动态模型 | 第31-34页 |
·系统分析 | 第31页 |
·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31-32页 |
·模型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32-33页 |
·模型系统流图 | 第33-34页 |
·模型主要方程的建立 | 第34页 |
3 模型参数的估计与仿真方案的组合 | 第34-39页 |
·参数的估计 | 第34-39页 |
·初始值的确定 | 第35页 |
·常数值的确定 | 第35-37页 |
·图表函数的确定 | 第37-39页 |
·几种方案的组合 | 第39页 |
4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第39-40页 |
·直观检验 | 第39-40页 |
·历史检验 | 第40页 |
5 模型的仿真模拟结果其分析 | 第40-49页 |
6 选择最优方案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 第51-56页 |
1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提高人口素质 | 第51页 |
2 加强农业用地的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承载力 | 第51-53页 |
3 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趋势,提高长沙市的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 | 第53-54页 |
4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6-58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2 创新点 | 第57页 |
3 探讨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