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中国的薄胎瓷艺术 | 第8-14页 |
第一节 从蛋壳黑陶到薄胎瓷 | 第8-11页 |
1、蛋壳黑陶 | 第8页 |
2、薄胎瓷雏形 | 第8-9页 |
3、半脱胎薄瓷 | 第9-10页 |
4、脱胎薄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历史上的薄胎瓷灯具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薄胎瓷的现代发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白色黄金在欧洲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欧洲瓷器的产生 | 第14-17页 |
1、瓷器传入欧洲 | 第14-15页 |
2、从软质瓷到硬质瓷 | 第15-16页 |
3、骨瓷的发明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现代薄胎瓷艺术的审美呈现 | 第17-23页 |
1、双面装饰:BodilManz(丹麦) | 第17-18页 |
2、多样装饰:ArnoldAnnen(瑞士) | 第18-20页 |
3、生命之舞:PaulaBastiaansen(荷兰) | 第20-21页 |
4、以瓷为画:HenkWolvers(荷兰) | 第21-22页 |
5、月光之瓷:OmurTokgoz(土耳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薄胎瓷装饰工艺的更新 | 第23-25页 |
1、对肌理质感的追求 | 第23-24页 |
2、隐藏之美的揭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以光为媒介的艺术呈现 | 第25-33页 |
第一节 认识光 | 第25-26页 |
1、自然之光 | 第25页 |
2、物理之光 | 第25-26页 |
3、美好之光 | 第26页 |
第二节 光与艺术 | 第26-29页 |
1、光与摄影 | 第26-27页 |
2、光与建筑 | 第27-28页 |
3、光与装置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瓷之光 | 第29-33页 |
1、MargaretO’Rorke(英格兰) | 第29-31页 |
2、LilachLotan(加拿大) | 第31-32页 |
3、IlenaFinocchi(美国)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毕业创作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材料及装饰试验 | 第33-38页 |
1、瓷泥的制备 | 第33页 |
2、制作工艺的试验 | 第33-34页 |
3、肌理、装饰试验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工作室创作 | 第38-41页 |
1、日用之美 | 第38-40页 |
2、光的装置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毕业设计 | 第41-45页 |
1、观念 | 第41-42页 |
2、工艺 | 第42-45页 |
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