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我国饲草饲料现状 | 第11页 |
1.2 我国苜蓿的种植及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苜蓿的营养价值 | 第12页 |
1.2.2 苜蓿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3 影响苜蓿植株在瘤胃中降解特性的因素 | 第12-13页 |
1.3 CNCPS体系评定饲草营养价值 | 第13页 |
1.4 尼龙袋技术 | 第13页 |
1.5 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饲料评定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 | 第13-14页 |
1.5.2 FTIR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5.3 FTIR在碳水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5.4 FTIR光谱特征值与粗饲料瘤胃降解率的相关性 | 第14-15页 |
1.6 木质素含量对粗饲料瘤胃降解的影响 | 第15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8 试验内容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常规化学分析及CNCPS体系 | 第17-1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7页 |
2.1.3 CNCPS体系组分的计算 | 第17-18页 |
2.2 瘤胃降解试验 | 第18-20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2.2 试验动物 | 第18-19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2.2.4 测定指标及计算公式 | 第19-20页 |
2.3 利用FTIR分析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 | 第20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3.2 光谱的测定 | 第20页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3.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营养组分 | 第21-23页 |
3.1.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常规化学成分析 | 第21-22页 |
3.1.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CNCPS组分 | 第22-23页 |
3.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瘤胃降解特性 | 第23-24页 |
3.2.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降解参数 | 第23-24页 |
3.3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 第24-27页 |
3.3.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 第24-25页 |
3.3.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光谱参数 | 第25-27页 |
3.4 苜蓿蛋白质营养价值与蛋白质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27-33页 |
3.4.1 蛋白质化学成分与蛋白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27页 |
3.4.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瘤胃降解参数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27-32页 |
3.4.3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蛋白质组分与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回归关系 | 第32-33页 |
3.5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33-39页 |
3.5.1 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成分及CNCPS组分的关系 | 第33页 |
3.5.2 碳水化合物瘤胃降解参数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33-36页 |
3.5.3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组分与其分子结构光谱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 | 第36-37页 |
3.5.4 利用苜蓿植株不同部位分子结构光谱参数和木质素含量预测瘤胃降解参数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4.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营养特性 | 第39-40页 |
4.1.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 | 第39页 |
4.1.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CNCPS组分 | 第39页 |
4.1.3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瘤胃降解特性 | 第39-40页 |
4.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子结构光谱特征 | 第40-41页 |
4.2.1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特征 | 第40页 |
4.2.2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特征 | 第40-41页 |
4.3 苜蓿植株不同部位营养价值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41-43页 |
4.3.1 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2 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碳水化合物营养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4.3.3 利用分子结构光谱参数和木质素含量预测瘤胃降解参数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