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纤维对TRC板及RPC梁力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织物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纤维耐腐蚀性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织物增强混凝土受弯性能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国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现状第14-16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玻璃纤维耐腐蚀性能试验第18-23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耐碱试验第18-19页
        2.2.1 材料第18-19页
        2.2.2 耐碱试验第19页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19-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玻璃纤维网格布增强板双向板受弯试验第23-33页
    3.1 引言第23页
    3.2 双向板试验第23-25页
        3.2.1 材料第23-24页
        3.2.2 双向板试验第24-25页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25-31页
        3.3.1 极限荷载及不同挠度处对应的荷载第26-28页
        3.3.2 弯曲韧性第28-29页
        3.3.3 玻璃纤维网格布和钢纤维混杂替代传统钢筋网的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3.3.4 破坏形态第30-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4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第33-66页
    4.1 引言第33页
    4.2 原材料与试验过程第33-40页
        4.2.1 原材料第33-35页
        4.2.2 构件设计第35-37页
        4.2.3 试验设备与方案第37-40页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0-62页
        4.3.1 荷载-挠度曲线第40-42页
        4.3.2 荷载-纵筋曲线第42-44页
        4.3.3 梁跨中截面应变分布第44-46页
        4.3.4 梁破坏形态与裂缝分布第46-52页
        4.3.5 平均裂缝间距第52-53页
        4.3.6 最大裂缝宽度第53-54页
        4.3.7 箍筋应变关系第54-62页
    4.4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节材效果评价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5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66-76页
    5.1 引言第66-68页
    5.2 梁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68-75页
        5.2.1 基本假定第68-70页
        5.2.2 极限承载力计算第70-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6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挠度与裂缝宽度计算第76-87页
    6.1 引言第76页
    6.2 正常使用阶段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模型第76-81页
        6.2.1 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模型第76-78页
        6.2.2 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模型第78-81页
    6.3 正常使用阶段短期挠度计算模型第81-86页
        6.3.1 短期挠度计算模型第81-83页
        6.3.2 短期挠度计算模型第83-86页
    6.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结论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附录A 不同荷载等级下裂缝最大宽度及扩展高度第95-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冷地区既有住宅能耗与室内舒适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为例
下一篇:冀东滨海乡村住居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