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21页 |
1 中药配伍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2 茯苓研究概述 | 第17页 |
3 附子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4 茯苓配伍附子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5 课题设计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第21-3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1.1 仪器 | 第21页 |
1.2 材料 | 第2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21-2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2-28页 |
2.1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急性毒性研究 | 第22-26页 |
2.1.1 黑顺片不同组分的制备 | 第22页 |
2.1.2 黑顺片不同组分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3页 |
2.1.4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2.2 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 第26-28页 |
2.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对正常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 第27页 |
2.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7页 |
2.2.4 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0-3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0-31页 |
1.1 仪器 | 第30页 |
1.2 材料 | 第30-3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31-36页 |
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 第31页 |
2.2 分组给药与收集血清样品 | 第31-32页 |
2.3 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32-34页 |
2.3.1 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3.2 谷草转氨酶(AST/GOT)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3.3 谷丙转氨酶(ALT/GPT)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2.3.4 肌酐(CRE)含量测定 | 第33页 |
2.3.5 血尿素氮(BUN)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4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强心、抗炎镇痛研究 | 第38-52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38-39页 |
1.1 仪器 | 第38-39页 |
1.2 材料 | 第3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39-50页 |
2.1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 | 第39-46页 |
2.1.1 SD大鼠冠状动脉结扎致慢性心衰模型造模方法 | 第39-40页 |
2.1.2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 第40页 |
2.1.3 动物分组给药与取材 | 第40页 |
2.1.4 HE染色 | 第40-41页 |
2.1.5 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41-43页 |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3页 |
2.1.7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2.2 黑顺片配伍前后抗炎作用 | 第46-47页 |
2.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 第46页 |
2.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6页 |
2.2.3 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爪肿胀模型实验 | 第46页 |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6页 |
2.2.5 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2.3 黑顺片配伍前后镇痛作用 | 第47-50页 |
2.3.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 第47页 |
2.3.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7-48页 |
2.3.3 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 | 第48页 |
2.3.4 小鼠电热板镇痛实验 | 第48页 |
2.3.5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8页 |
2.3.6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0-52页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综述 | 第6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