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论 | 第7-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论文结构和核心内容 | 第10-11页 |
六、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不当得利制度的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15页 |
一、不当得利制度的起源 | 第12-13页 |
二、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不当得利制度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18页 |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不当得利的分类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不当得利制度中利益内容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之大陆法系的利益认定 | 第18-25页 |
一、利益分类的标准 | 第18-19页 |
二、给付型不当得利及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之自然性不当得利的利益分类 | 第19-23页 |
三、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侵害性不当得利和费用性不当得利的利益分类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财产返还法中财产的认定 | 第25-28页 |
一、英美法系中财产(财产权)的概念和形成 | 第26页 |
二、财产的分类 | 第26-27页 |
三、不当得利法中财产(财富)的认定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以比较法角度进行考察 | 第28页 |
第四节 我国立法者对不当得利制度之利益的认定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不当得利中的利益问题之初探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利益内容的扩张 | 第30-32页 |
一、精神利益 | 第30-31页 |
二、顺序(顺位)和资格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不当得利的判断标准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利益中的时间属性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强迫得利 | 第34-37页 |
一、强迫得利的概念 | 第34-35页 |
二、强迫得利抗辩的必要性 | 第35页 |
三、强迫得利的限缩设想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代结语)不当得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37-42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制度的不足 | 第37-40页 |
一、不当得利的理论研究内容落后 | 第37-39页 |
二、不当得利的立法技术和司法适用落后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于我国民法体系中的不当得利制度的建议 | 第40-42页 |
一、加强不当得利的整体研究,构建完整的不当得利的逻辑体系 | 第40页 |
二、以他国(地区)体系作为借鉴蓝本,构建中国民法下的不当得利制度 | 第40页 |
三、废除《民通意见》第31条 | 第40-41页 |
四、衔接好其他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等与不当得利法律条文 | 第41页 |
五、总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