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面向服务的能源互联网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第15-21页
    2.1 能源互联网源网协同第15-16页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16-19页
    2.3 模型预测控制第19-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面向服务的能源互联网源网协同模型第21-30页
    3.1 面向服务的源网协同模型第21-22页
    3.2 经济费用服务目标第22-24页
        3.2.1 产能单元经济费用第22-23页
        3.2.2 储能单元经济费用第23页
        3.2.3 与外电网交互费用第23-24页
    3.3 能源质量服务目标第24-28页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5-26页
        3.3.2 指标模糊模型第26-27页
        3.3.3 能源质量综合评价第27-28页
    3.4 环境影响服务目标第28-29页
    3.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基于排名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的能源互联网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第30-44页
    4.1 能源互联网源网协同第30-33页
    4.2 排名多目标粒子群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第33-37页
        4.2.1 个体最优选择机制第33页
        4.2.2 快速非支配排序和拥挤距离第33-35页
        4.2.3 基于排名的全局最优选择机制第35页
        4.2.4 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第35-37页
    4.3 实验分析第37-43页
        4.3.1 排名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分析第37-39页
        4.3.2 能源互联网源网自适应协同分析第39-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互联网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第44-59页
    5.1 能源互联网源网滚动协同第44-46页
    5.2 模型预测控制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第46-52页
        5.2.1 基于改进综合学习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灰色预测方法第46-50页
        5.2.2 自适应反馈校正第50-51页
        5.2.3 源网自适应协同机制第51-52页
    5.3 实验分析第52-58页
        5.3.1 预测效果分析第52-54页
        5.3.2 能源互联网源网自适应协同分析第54-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59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4-65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65-66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航拍车辆实时检测方法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联合去马赛克去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