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多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实际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2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7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7-20页 |
2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分类及其工程应用 | 第20-28页 |
2.1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分类 | 第20-23页 |
2.1.1 单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第20-21页 |
2.1.2 两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第21-22页 |
2.1.3 三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第22-23页 |
2.1.4 复合式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第23页 |
2.2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实际应用 | 第23-27页 |
2.2.1 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工程的实际应用 | 第23-24页 |
2.2.2 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实际测试数据汇总 | 第24-25页 |
2.2.3 间接+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工程实际应用 | 第25页 |
2.2.4 间接+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实际测试数据汇总 | 第25-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理论研究 | 第28-40页 |
3.1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 | 第28-30页 |
3.2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第30-31页 |
3.3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 | 第31-32页 |
3.4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原理 | 第32-33页 |
3.5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设计计算 | 第33-39页 |
3.5.1 设计依据: | 第33页 |
3.5.2 确定室外气象参数 | 第33-34页 |
3.5.3 确定室内计算参数 | 第34页 |
3.5.4 迎面风速 | 第34页 |
3.5.5 机组外形设计 | 第34-36页 |
3.5.6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功能段的设计计算 | 第36-38页 |
3.5.7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设备选型 | 第38-39页 |
3.6 小结 | 第39-40页 |
4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实验研究 | 第40-56页 |
4.1 实验台概况 | 第40-41页 |
4.2 实验测试方案 | 第41-44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4.2.3 测点布置及方法 | 第42-44页 |
4.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44-55页 |
4.3.1 温、湿度测试结果 | 第45-47页 |
4.3.2 温、湿度测试分析 | 第47-53页 |
4.3.3 风量测试 | 第53页 |
4.3.4 风压测试 | 第53-54页 |
4.3.5 不同排风量与进风量对比测试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工程应用 | 第56-70页 |
5.1 陕西杨凌某工业车间的应用 | 第56-62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56页 |
5.1.2 设计方案 | 第56-58页 |
5.1.3 运行测试效果 | 第58-62页 |
5.2 陕西兴平市某食品厂的应用 | 第62-64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62页 |
5.2.2 运行测试效果 | 第62-64页 |
5.3 甘肃省敦煌市某机场的应用 | 第64-68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64页 |
5.3.2 运行及测试效果 | 第64-68页 |
5.4 小结 | 第68-70页 |
6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优化设计 | 第70-76页 |
6.1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的测试应用分析 | 第70-73页 |
6.1.1 实际工程中机组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70-71页 |
6.1.2 实际运行中整机出现的问题和改进优化措 | 第71-73页 |
6.2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6.3 机组优化方案 | 第74-75页 |
6.3.1 机组的优化 | 第74页 |
6.3.2 送排风系统的优化 | 第74-75页 |
6.4 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课题的不足 | 第77页 |
7.3 课题的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专利目录 | 第86-88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目录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