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场航班时刻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多机场航班时刻优化研究基础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航班时刻 | 第19页 |
2.1.2 机场时刻容量(公布容量) | 第19页 |
2.1.3 航班延误统计标准 | 第19-20页 |
2.1.4 可接受延误水平 | 第20页 |
2.1.5 航班过站时间 | 第20页 |
2.1.6 机场走廊口 | 第20页 |
2.2 多机场终端区简介 | 第20-22页 |
2.2.1 定义 | 第20-21页 |
2.2.2 主要特征 | 第21页 |
2.2.3 主要格局 | 第21-22页 |
2.3 我国航班时刻分配机制分析 | 第22-23页 |
2.4 航班时刻优化模型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上海终端区多机场航班时刻运行特征研究 | 第26-46页 |
3.1 上海终端区概述 | 第26-31页 |
3.1.1 上海终端区管制范围及扇区介绍 | 第26-30页 |
3.1.2 上海终端区特点及交互影响 | 第30-31页 |
3.2 分时段走廊口排班量统计 | 第31-32页 |
3.3 基于走廊口的航班时刻耦合性分析 | 第32-37页 |
3.3.1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3.2 数据分析 | 第33-37页 |
3.4 基于扇区运行的航班时刻冲突性分析 | 第37-45页 |
3.4.1 冲突判断依据 | 第37-38页 |
3.4.2 符号定义 | 第38页 |
3.4.3 冲突探测算法 | 第38-40页 |
3.4.4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3.4.5 数据分析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航路走向的多机场航班时刻优化 | 第46-62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46-49页 |
4.1.1 模型假设 | 第46-47页 |
4.1.2 符号说明 | 第47-48页 |
4.1.3 目标函数 | 第48页 |
4.1.4 约束条件 | 第48-49页 |
4.2 模型求解 | 第49-53页 |
4.2.1 经典匈牙利算法 | 第49-51页 |
4.2.2 算法改进的基本思路及求解步骤 | 第51-53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53-59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53-55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4 灵敏度分析 | 第59-60页 |
4.4.1 最大调整时间灵敏度分析 | 第59-60页 |
4.4.2 机场容量灵敏度分析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容量受限下的多机场航班时刻优化 | 第62-71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62-65页 |
5.1.1 符号说明 | 第62-63页 |
5.1.2 目标函数 | 第63页 |
5.1.3 约束条件 | 第63-65页 |
5.2 算法设计 | 第65-67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67-70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67页 |
5.3.2 数据处理 | 第67-68页 |
5.3.3 SIMMOD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5.3.4 SIMMOD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 第71-72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