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1.1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概述 | 第13-16页 | 
| 1.1.1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结构 | 第13-14页 | 
| 1.1.2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 1.1.3 水滑石类化合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1.2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表面改性 | 第16-17页 | 
| 1.2.1 LDHs表面改性的目的 | 第16页 | 
| 1.2.2 LDHs表面改性的方法 | 第16-17页 | 
| 1.3 表面接枝聚合改性概述 | 第17-24页 | 
| 1.3.1 “接枝到”法 | 第18-19页 | 
| 1.3.2 “由表面接枝”法 | 第19页 | 
| 1.3.3 表面引发聚合反应 | 第19-24页 |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4页 |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 2.1 仪器及药品 | 第27-28页 | 
| 2.1.1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 2.2.1 Mg_2Al-CO_3~(2-)-LDHs的制备 | 第28页 | 
| 2.2.2 mix-LDHs与KH-570-LDHs的制备 | 第28页 | 
| 2.2.3 PAA@LDHs的制备 | 第28页 | 
| 2.2.4 PS@LDHs的制备 | 第28-29页 |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29页 | 
| 2.4 染色剂染色实验 | 第29-30页 | 
| 2.4.1 亚甲基蓝染色实验 | 第29-30页 | 
| 2.4.2 罗丹明B染色实验 | 第30页 | 
| 2.5 LDHs/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LDHs分散性测试 | 第30-31页 | 
| 2.5.1 LDHs/PE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 2.5.2 LDHs/PV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 2.5.3 LDHs在PVC与PE中的分散性测试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接枝到”法制备PS@LDHs的研究 | 第31-49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分散剂用量对聚合改性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31-35页 | 
| 3.2.1 不同分散剂用量聚合改性样品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 3.2.2 不同分散剂用量聚合改性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33-34页 | 
| 3.2.3 不同分散剂用量聚合改性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34页 | 
| 3.2.4 不同分散剂用量聚合改性样品的表面接枝量分析 | 第34-35页 | 
| 3.3 引发剂AIBN用量对聚合改性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35-39页 | 
| 3.3.1 不同引发剂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晶相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 3.3.2 不同引发剂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 3.3.3 不同引发剂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红外分析 | 第37-38页 | 
| 3.3.4 不同引发剂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表面接枝量分析 | 第38-39页 | 
| 3.4 单体苯乙烯的用量对聚合包覆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9-43页 | 
| 3.4.1 不同单体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晶相结构分析 | 第40页 | 
| 3.4.2 不同单体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形貌分析 | 第40-42页 | 
| 3.4.3 不同单体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红外分析 | 第42-43页 | 
| 3.4.4 不同单体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的表面接枝量分析 | 第43页 | 
| 3.5 聚合改性样品的接触角测试 | 第43-44页 | 
| 3.6 聚合改性样品的分散性能研究 | 第44-46页 | 
| 3.7 引发机理及反应过程 | 第46-47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由表面接枝”法制备PAA@LDHs的研究 | 第49-71页 | 
| 4.1 引言 | 第49页 | 
| 4.2 混合有机化试剂的比例对聚合改性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49-54页 | 
| 4.2.1 不同比例混合有机化试剂的聚合改性样品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50页 | 
| 4.2.2 不同比例混合有机化试剂的聚合改性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50-52页 | 
| 4.2.3 不同比例混合有机化试剂的聚合改性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52-53页 | 
| 4.2.4 不同比例混合有机化试剂的聚合改性样品的表面接枝量分析 | 第53-54页 | 
| 4.3 硝酸铈铵的添加量对聚合改性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54-58页 | 
| 4.3.1 不同硝酸铈铵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 4.3.2 不同硝酸铈铵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 4.3.3 不同硝酸铈铵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56-57页 | 
| 4.3.4 不同硝酸铈铵用量的聚合改性样品的表面接枝量分析 | 第57-58页 | 
| 4.4 单体添加量对聚合改性包覆效果的影响 | 第58-65页 | 
| 4.4.1 不同单体添加量聚合改性样品的晶相结构研究 | 第58-59页 | 
| 4.4.2 不同单体添加量聚合改性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59-62页 | 
| 4.4.3 不同单体添加量聚合改性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62-63页 | 
| 4.4.4 不同单体添加量聚合改性样品的表面接枝量分析 | 第63-65页 | 
| 4.5 聚合改性样品在树脂中的分散性研究 | 第65-69页 | 
| 4.5.1 聚合改性样品在PE树脂中的分散性 | 第65-67页 | 
| 4.5.2 聚合改性样品在PVC树脂中的分散性 | 第67-69页 | 
| 4.6 引发机理及反应过程 | 第69-70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集 | 第83-85页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 附件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