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发生及危害 | 第10-11页 |
1.1.2 分类地位和粒体形态 | 第11页 |
1.1.3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1-12页 |
1.1.4 SRBSDV寄主及传播介体 | 第12页 |
1.1.5 介体的传毒机制 | 第12-13页 |
1.1.6 SRBSDV与寄主和传毒介体的互作研究 | 第13页 |
1.2 Cyns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本研究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体系 | 第14-21页 |
1.3.1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4-16页 |
1.3.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体系 | 第16-20页 |
1.3.2.1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简介 | 第16-17页 |
1.3.2.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17-18页 |
1.3.2.3 VIGS的作用机制 | 第18页 |
1.3.2.4 VIGS优缺点 | 第18-19页 |
1.3.2.5 烟草脆裂病毒载体 | 第19-20页 |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0-21页 |
1.3.3.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简介 | 第20页 |
1.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缺点 | 第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田间发生情况分子检测 | 第22-28页 |
2.1 材料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 水稻总cDNA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3 SRBSDV的PCR扩增 | 第24页 |
2.2.4 SRBSDV的PCR产物回收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3.1 水稻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2.3.2 SRBSDV检测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SRBSDVPns71蛋白与水稻Cyns蛋白互作的关键结构域 | 第28-39页 |
3.1 材料 | 第28-29页 |
3.2 方法 | 第29-33页 |
3.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3.2.2 Cyns基因结构域分析及结构域克隆PCR引物设计 | 第29页 |
3.2.3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2页 |
3.2.4 两质粒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32页 |
3.2.5 蛋白互作的检测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3.1 Cyns基因结构域分析及克隆 | 第33-34页 |
3.3.2 Cyns基因结构域PCR扩增 | 第34页 |
3.3.3 Cyns基因结构域克隆 | 第34-35页 |
3.3.4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3.3.5 与Pns71互作的Cyns蛋白关键结构域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水稻Cyns基因的功能 | 第39-49页 |
4.1 材料 | 第39页 |
4.2 方法 | 第39-41页 |
4.2.1 感受态细胞的的配置 | 第39页 |
4.2.2 Cyns基因沉默病毒载体的引物设计 | 第39页 |
4.2.3 本氏烟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39-40页 |
4.2.4 TRV-VIGS系统的构建 | 第40页 |
4.2.5 TRV-VIGS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0-41页 |
4.2.6 TRV-VIGS体系侵染水稻和本氏烟 | 第4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4.3.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第41页 |
4.3.2 目的基因克隆 | 第41-42页 |
4.3.3 TRV-VIGS系统的构建 | 第42-43页 |
4.3.4 沉默Cyns基因水稻表型 | 第43-45页 |
4.3.5 沉默Cyns基因本氏烟表型 | 第45-47页 |
4.3.6 Cyns在本氏烟的相对表达量 | 第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全文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论文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 B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