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2 PM_(2.5)的来源、危害及控制 | 第8-9页 |
1.3 PM_(2.5)的化学组成及分析检测技术 | 第9-10页 |
1.4 大气PM_(2.5)中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环境概况调查及研究方法优化 | 第14-28页 |
2.1 研究区域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2.1.1 吉林市环境概况 | 第14页 |
2.1.2 白山市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2.1.3 研究区域污染源调查 | 第15页 |
2.2 采样点的布设 | 第15-20页 |
2.2.1 吉林市采样点的布设 | 第15-18页 |
2.2.2 白山市采样点的布设 | 第18-20页 |
2.3 污染源样品的采集 | 第20-22页 |
2.3.1 污染源分类 | 第20页 |
2.3.2 污染源样品的采集地点 | 第20-21页 |
2.3.3 污染源样品的处理 | 第21-22页 |
2.4 环境受体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2.4.1 仪器的选择 | 第22页 |
2.4.2 采样滤膜的选择和处理 | 第22页 |
2.4.3 采样时间及周期 | 第22-23页 |
2.5 重金属元素分析 | 第23-24页 |
2.5.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3页 |
2.5.2 指标选取原则及测定项目 | 第23页 |
2.5.3 测定方法优化 | 第23-24页 |
2.5.4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第24页 |
2.6 富集因子法 | 第24-25页 |
2.7 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源解析方法 | 第25-27页 |
2.8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吉林市PM_(2.5)和PM_(2.5)中重金属时空分布规律及源解析 | 第28-38页 |
3.1 吉林市区域大气污染源调查结果 | 第28-29页 |
3.2 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3 金属浓度水平 | 第30-34页 |
3.4 各元素富集因子 | 第34页 |
3.5 吉林市PM_(2.5)源解析结果及分析 | 第34-38页 |
3.5.1 各采样点PM_(2.5)源解析结果 | 第34-36页 |
3.5.2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白山市PM_(2.5)和PM_(2.5)中重金属时空分布规律及源解析 | 第38-47页 |
4.1 白山市区域大气污染源调查结果 | 第38页 |
4.2 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4.3 金属浓度水平 | 第40-43页 |
4.4 各元素富集因子 | 第43页 |
4.5 白山市PM_(2.5)源解析结果及分析 | 第43-47页 |
4.5.1 各采样点PM_(2.5)源解析结果 | 第43-45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吉林市与白山市PM_(2.5)和PM_(2.5)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源解析对比分析 | 第47-55页 |
5.1 吉林市与白山市历年PM_(2.5)时间分布规律对比 | 第47-49页 |
5.2 吉林市与白山市PM_(2.5)空间分布规律对比 | 第49-50页 |
5.3 吉林市与白山市重金属浓度时空分布规律对比 | 第50-52页 |
5.4 两城市PM_(2.5)源解析与PM_(2.5)中重金属浓度关系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