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国家层面 | 第17-18页 |
1.1.2 安徽层面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装配式建筑的行业前景及优势研究 | 第20-21页 |
1.3.2 装配式建筑的决策评价研究 | 第21页 |
1.3.3 装配式建筑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3页 |
1.3.4 装配式建筑的推进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1.3.5 文献综述 | 第24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第26-44页 |
2.1 装配式建筑及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及其内涵 | 第26-27页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7-28页 |
2.2 国外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 第28-31页 |
2.2.1 日本 | 第28-29页 |
2.2.2 美国 | 第29页 |
2.2.3 德国 | 第29-30页 |
2.2.4 英国 | 第30-31页 |
2.2.5 新加坡 | 第31页 |
2.3 国内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2.3.1 装配式建筑的国家政策导向 | 第31-33页 |
2.3.2 装配式建筑的激励政策推进情况 | 第33-35页 |
2.3.3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模 | 第35-36页 |
2.4 安徽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SWOT分析 | 第36-43页 |
2.4.1 安徽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 第37-39页 |
2.4.2 安徽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劣势 | 第39-40页 |
2.4.3 安徽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机遇 | 第40-42页 |
2.4.4 安徽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挑战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9页 |
3.1 因子分析法理论概述 | 第44-45页 |
3.1.1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 第44-45页 |
3.1.2 因子分析法的步骤 | 第45页 |
3.2 初步识别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3.3 初步确定影响因素 | 第48-52页 |
3.3.1 确定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3.3.2 影响因素描述 | 第50-52页 |
3.4 问卷调查实证分析 | 第52-54页 |
3.4.1 问卷制作 | 第52页 |
3.4.2 数据收集 | 第52-54页 |
3.5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54-58页 |
3.5.1 适用性检验 | 第54-55页 |
3.5.2 构造因子变量 | 第55-58页 |
3.5.3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 第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9-69页 |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59-61页 |
4.1.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及应用 | 第59-60页 |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相关概念 | 第60-61页 |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61页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61-68页 |
4.2.1 模型边界条件及假设 | 第61-62页 |
4.2.2 因果关系图 | 第62-63页 |
4.2.3 因果关系分析 | 第63-64页 |
4.2.4 子系统分析 | 第64-67页 |
4.2.5 存量流量图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系统动力学模拟 | 第69-88页 |
5.1 模型方程的构建 | 第69-79页 |
5.1.1 模型参数方程的种类 | 第69-70页 |
5.1.2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第70页 |
5.1.3 主要模型参数估计 | 第70-76页 |
5.1.4 模型方程 | 第76-79页 |
5.2 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3 模型检验 | 第81-83页 |
5.3.1 稳定性测试 | 第81-82页 |
5.3.2 心智模型测试 | 第82页 |
5.3.3 极端情况测试 | 第82-83页 |
5.4 政策调控模拟 | 第83-87页 |
5.4.1 质量性能水平调控模拟 | 第84-85页 |
5.4.2 政府支持力调控模拟 | 第85-86页 |
5.4.3 经济成本调控模拟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安徽省装配式建筑推进策略 | 第88-91页 |
6.1 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性能水平 | 第88页 |
6.1.1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 第88页 |
6.1.2 强化监管机制 | 第88页 |
6.1.3 加大行业人才培养 | 第88页 |
6.2 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成本 | 第88-89页 |
6.2.1 完善政策补贴制度 | 第88-89页 |
6.2.2 降低增量成本 | 第89页 |
6.3 推进市场认可 | 第89-90页 |
6.3.1 完善全装修体系 | 第89-90页 |
6.3.2 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 第90页 |
6.4 强化产业链协调 | 第90页 |
6.4.1 推广信息化建设 | 第90页 |
6.4.2 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 | 第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总结 | 第91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附录一 | 第99-101页 |
附录二 | 第101-103页 |
附录三 | 第103-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