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双环状亚磺酰胺手性配体的不对称反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14页
        1.1.1 手性物质的性质和研究意义第10页
        1.1.2 不对称催化反应第10-12页
        1.1.3 过渡金属催化构建C-C键第12-13页
        1.1.4 亚磺酰基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简介第13-14页
        1.1.5 亚磺酰胺化合物简介第14页
    1.2 亚磺酰胺类配体参与不对称催化研究第14-20页
        1.2.1 亚磺酰胺-膦配体第14-16页
        1.2.2 亚磺酰胺-烯烃配体第16-18页
        1.2.3 双亚磺酰胺配体第18-19页
        1.2.4 其他亚磺酰胺配体第19-20页
    1.3 手性双亚磺酰胺配体的合成第20-21页
    1.4 液相色谱手性分离第21-24页
        1.4.1 液相色谱仪第21-22页
        1.4.2 多糖衍生物固定相介绍第22-24页
    1.5 选题依据与创新性分析第24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双环状亚磺酰胺手性配体的合成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6-28页
        2.2.1 实验试剂第26-27页
        2.2.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3 C_2对称双环状亚磺酰胺配体的设计第28页
    2.4 (S)-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的合成第28-29页
    2.5 C_2对称双环状亚磺酰胺手性配体的合成条件筛选第29-31页
    2.6 优化条件下C_2对称双环状亚磺酰胺配体的合成第31-35页
        2.6.1 (S,S)-1,4-二(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2-丁烯的合成第31页
        2.6.2 (S,S)-1,4-二(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丁烷的合成第31-32页
        2.6.3 (S,S)-1,3-二(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丙烷的合成第32-33页
        2.6.4 (S,S)-1,5-二(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戊烷的合成第33页
        2.6.5 (S,S)-1,6-二(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己烷的合成第33-34页
        2.6.6 (S,S)-1,2-二苄(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的合成第34页
        2.6.7 (S,S)-1,3-二苄(2,3-二氢-1,2-苯并异噻唑-1氧化物)的合成第34-35页
    2.7 配体的合成结果第35-36页
    2.8 部分配体产物表征第36-39页
        2.8.1 配体L_1熔点测定第36-37页
        2.8.2 配体L_1旋光度测定第37页
        2.8.3 配体L_1氢谱分析第37-38页
        2.8.4 配体L_1碳谱分析第38页
        2.8.5 配体L_1质谱分析第38-39页
    2.9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双环状亚磺酰胺手性配体-铑不对称催化芳基硼酸的共轭加成反应第40-58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0-41页
        3.2.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3.2.2 实验仪器第41页
    3.3 不对称催化芳基硼酸共轭加成反应条件筛选第41-44页
        3.3.1 双环状亚磺酰胺手性配体的筛选第42页
        3.3.2 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和配体用量对环己烯酮与苯硼酸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影响第42-43页
        3.3.3 不同的碱对环己烯酮与苯硼酸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影响第43页
        3.3.4 不同的温度对环己烯酮与苯硼酸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影响第43-44页
        3.3.5 不同的溶剂对环己烯酮与苯硼酸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影响第44页
    3.4 最佳反应条件下芳基硼酸与α、β-不饱和环烯酮的反应第44-53页
        3.4.1 3 -苯基环己酮(3a)的合成第45页
        3.4.2 3 -(2-甲基苯)环己酮(3b)的合成第45-46页
        3.4.3 3 -(3-甲苯基)环己酮(3c)第46页
        3.4.4 3 -(4-甲苯基)环己酮(3d)的合成第46-47页
        3.4.5 3 -(4-叔丁基苯基)环己酮(3e)的合成第47页
        3.4.6 3 -(4-氟苯基)环己酮(3f)的合成第47-48页
        3.4.7 3 -(2-氯苯基)环己酮(3g)的合成第48页
        3.4.8 3 -(3-氯苯基)环己酮(3h)的合成第48-49页
        3.4.9 3 -(4-氯苯基)环己酮(3i)的合成第49页
        3.4.10 3 -(4-溴苯基)环己酮(3j)的合成第49-50页
        3.4.11 3 -(4-乙烯基苯基)环己酮(3k)的合成第50页
        3.4.12 3 -(2-萘基)环己酮(3l)的合成第50-51页
        3.4.13 3 -苯基环戊酮(3m)的合成第51页
        3.4.14 3 -(2-甲基苯)环戊酮(3n)的合成第51-52页
        3.4.15 3 -(4-甲基苯)环戊酮(3o)的合成第52页
        3.4.16 3 -(4-叔丁基苯基)环戊酮(3p)的合成第52-53页
    3.5 消旋体的合成第53页
    3.6 高效液相测定产物的ee值第53-54页
        3.6.1 样品的制备第53页
        3.6.2 色谱条件第53页
        3.6.3 样品ee值的计算第53-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8页
        3.7.1 不对称催化产物结果分析第54-56页
        3.7.2 铑与配体L_1的配位分析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6-67页
附录 A 不对称催化产物高效液相图第67-75页
附录 B 产物NMR谱图第75-98页
附录 C 配体质谱图第98-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纳米棒-卟啉核壳结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类羟基磷灰石增强TiO2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