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小说中“明”与“失明”--以《少女开眼》、《美好的旅行》等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日本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作家生平创作及其作品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作家生平及创作 | 第18-21页 |
一、“孤儿根性”与“佛教浸染” | 第18-20页 |
二、作品创作与“轮回转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失明的世界 | 第21-25页 |
一、《盲人与少女》 | 第22-23页 |
二、《少女开眼》 | 第23页 |
三、《美好的旅行》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明与美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川端笔下世界之美 | 第25-28页 |
一、人物形象之美 | 第25-26页 |
二、色彩之美 | 第26-27页 |
三、自然环境之美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美与明 | 第28-31页 |
一、美作为心灵的反射 | 第28-29页 |
二、明与美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失明与美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失明少女的象征 | 第31-34页 |
一、形象之美与失明 | 第31-33页 |
二、光明与黑暗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失明与失落 | 第34-36页 |
一、对光明之期盼 | 第34-35页 |
二、复明之失落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失明与心明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川端与感知世界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川端构筑的感知方式 | 第38-41页 |
一、感知方式的迥异 | 第38-40页 |
二、构筑盲人形象的缘由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对时空的感知 | 第41-44页 |
一、视觉的心理转换 | 第42-43页 |
二、视觉空间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整个身体与世界对话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川端与佛教思想 | 第47-51页 |
第一节 川端与禅宗思想的渊源 | 第47-49页 |
一、川端与禅宗渊源 | 第47-48页 |
二、川端创作与一休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临终的眼”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作家作品 | 第52页 |
著作类 | 第52-55页 |
期刊论文类 | 第55-58页 |
硕博论文类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
论文类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