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中国革命的特殊问题论文

两岸交流背景下在苏台湾青年社会适应研究--基于苏州台青会的调查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6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8-13页
        (一)研究缘起第8-12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21页
        (一)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第13-15页
        (二)移居大陆台胞社会适应研究评述第15-21页
    三、理论依据和核心概念阐释第21-24页
        (一)理论依据第21-22页
        (二)核心概念第22-24页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4-26页
        (一)研究对象第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6页
第二章 在苏台青经济层面适应第26-31页
    一、消费特点第26-28页
    二、职业状况第28-29页
    三、经济层面适应困境第29-31页
第三章 在苏台青社会层面适应第31-43页
    一、公共环境与公共服务管理第31-33页
        (一)公共环境第31-32页
        (二)公共服务管理第32-33页
    二、子女教育第33-35页
        (一)聚焦子女教育第33-34页
        (二)教育成本第34页
        (三)教育意愿第34-35页
    三、社会交往与社团参与第35-38页
        (一)社会交往的功利性第35-37页
        (二)交流组织机构参加状况第37-38页
    四、恋爱婚姻情况第38-43页
        (一)在陆台青婚姻发展状况第38-40页
        (二)在苏台青恋爱婚姻情况与原因分析第40-41页
        (三)恋爱与婚姻的价值选择第41-43页
第四章 在苏台青心理层面适应第43-50页
    一、在苏台青的身份认同与地域认同第43-45页
        (一)身份认同第43-44页
        (二)地域认同第44-45页
    二、身份认同与地域认同的影响因素第45-46页
        (一)经济理性因素第45-46页
        (二)情感性因素第46页
    三、调适在苏台青心理适应的典范—昆山“精神家园”的打造第46-50页
第五章 在苏台青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第50-58页
    一、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共性与差异性第50-54页
        (一)社会适应的共性第50-52页
        (二)社会适应的差异性第52-54页
    二、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第54-55页
        (一)个人特质与社会经济背景第54页
        (二)社会资本第54-55页
    三、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对策思考第55-58页
第六章 结论、讨论与反思第58-61页
    一、结论第58-59页
    二、讨论与反思第59-60页
    三、研究的不足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第6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
下一篇: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