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enStack的高可用超融合基础架构优化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简介 | 第15-26页 |
2.1 遗传算法 | 第15-17页 |
2.2 超融合基础架构 | 第17-20页 |
2.2.1 存储架构的革新 | 第17-19页 |
2.2.2 网络架构的革新 | 第19-20页 |
2.3 OpenStack | 第20-22页 |
2.4 CEPH | 第22-24页 |
2.5 集群资源管理系统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高可用模型 | 第26-43页 |
3.1 高可用超融合基础架构的架构分析 | 第26-27页 |
3.2 高可用模型的组成 | 第27-35页 |
3.2.1 系统元素集 | 第28页 |
3.2.2 数据元素集 | 第28-29页 |
3.2.3 位置集 | 第29页 |
3.2.4 高可用运行模式集 | 第29-30页 |
3.2.5 高可用支持集 | 第30-31页 |
3.2.6 高可用限制关系集 | 第31-34页 |
3.2.7 高可用评价函数 | 第34-35页 |
3.3 高可用模型的建模过程 | 第35-37页 |
3.4 高可用完整性检查 | 第37-40页 |
3.4.1 高可用完整性 | 第37页 |
3.4.2 高可用完整性检查算法的设计 | 第37-40页 |
3.5 高可用超融合基础架构的漏洞分析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优化 | 第43-57页 |
4.1 基于高可用模型的优化流程 | 第43-44页 |
4.2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第一次优化 | 第44-50页 |
4.2.1 扩展模型与高可用完整性检查 | 第44-46页 |
4.2.2 设计高可用评价函数 | 第46-48页 |
4.2.3 遗传算法优化架构 | 第48-50页 |
4.3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第二次优化 | 第50-52页 |
4.3.1 设计高可用评价函数 | 第50-51页 |
4.3.2 优化架构 | 第51-52页 |
4.4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优化结果 | 第52-56页 |
4.4.1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服务分布 | 第52-53页 |
4.4.2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故障隔离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高可用实现 | 第57-66页 |
5.1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网络实现 | 第57-59页 |
5.2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存储实现 | 第59-61页 |
5.3 高可用插件服务的实现 | 第61-65页 |
5.3.1 高可用插件服务的控制模式流程 | 第62-63页 |
5.3.2 高可用插件服务的计算模式流程 | 第63-64页 |
5.3.3 用户虚拟机实例的疏散与隔离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实验与测试 | 第66-79页 |
6.1 实验一超融合基础架构的高可用性验证 | 第66-74页 |
6.1.1 实验目标 | 第66页 |
6.1.2 实验环境 | 第66-67页 |
6.1.3 实验过程 | 第67-73页 |
6.1.4 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6.2 实验二超融合基础架构的优化效果验证 | 第74-78页 |
6.2.1 实验目标 | 第74页 |
6.2.2 实验环境 | 第74-75页 |
6.2.3 实验过程 | 第75-78页 |
6.2.4 实验结果 | 第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一 超融合架构高可用模型的表达(优化前) | 第84-87页 |
附录二 超融合架构高可用模型的表达(优化中) | 第87-93页 |
附录三 超融合架构高可用模型的表达(优化后)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