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 第10页 |
2 失眠的危害性巨大 | 第10页 |
3 失眠的药物疗法存在缺陷和风险 | 第10-11页 |
4 针灸治疗失眠效果良好且风险小 | 第11页 |
5 “中脘八阵”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具有充分的依据 | 第11-12页 |
6 “中脘八阵”针法在操作上具有优势 | 第12-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6页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3页 |
1.2 失眠的诊断 | 第13-1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4-15页 |
1.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解决办法 | 第15页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5-16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6-26页 |
2.1 研究流程图 | 第16-17页 |
2.2 样本量与分组 | 第17页 |
2.3 随机方法、盲法及对照 | 第17-18页 |
2.4 操作方法 | 第18-21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2.6 疗效评定方法 | 第22-23页 |
2.7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第23-24页 |
2.8 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2.9 依从性评价 | 第24页 |
2.10 随访 | 第24页 |
2.11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2.12 伦理学原则 | 第25-26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1 病例完成情况的分析 | 第26页 |
2 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 第26-28页 |
2.1 两组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 第26-27页 |
2.2 两组在治疗前病情方面的分析 | 第27-28页 |
3 两组在治疗后的情况分析 | 第28-30页 |
3.1 两组在组内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的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两组在治疗后行组间对比的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4 两组随访结果的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5 两组总有效率的分析 | 第32页 |
6 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的分析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51页 |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第34-37页 |
1.1 失眠病名的历史沿革 | 第34页 |
1.2 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35页 |
1.3 中医治疗失眠的认识 | 第35-37页 |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7-40页 |
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病因的认识 | 第37页 |
2.2 现代医学对失眠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 | 第37-39页 |
2.3 现代医学对失眠治疗方法的认识 | 第39-40页 |
3 “中脘八阵”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机制探讨 | 第40-49页 |
3.1 “李氏八阵针法”可调节人之“阴阳” | 第40-41页 |
3.2 “中脘八阵”针法可调理人之“心神”及“阴阳”以安神助眠 | 第41-49页 |
4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 | 第61-78页 |
附录1 (综述) | 第6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2 (附表) | 第70-77页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