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三、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8页 |
(二)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8-19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四、论文的框架及创新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一、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基本内涵 | 第21-22页 |
(一)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概念 | 第21页 |
(二)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绩效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中国农村推行土地信托流转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第22页 |
(二)信托理论 | 第22-23页 |
(三)产权理论 | 第23页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五)规模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形成 | 第25-29页 |
一、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兴起 | 第25-26页 |
(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发展 | 第25页 |
(二)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 | 第25-26页 |
二、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三、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主要代表模式的形成过程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比较 | 第29-35页 |
一、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主要代表模式解析 | 第29-33页 |
(一)绍兴模式 | 第29-31页 |
(二)益阳模式 | 第31-32页 |
(三)中信信托宿州模式 | 第32-33页 |
二、三种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评析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第35-46页 |
一、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35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 第35-37页 |
三、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7-46页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7页 |
(二)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7-40页 |
(三) 评价指标赋权的选择 | 第40-46页 |
第六章 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46-56页 |
一、选取样本及数据采集 | 第46-48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46-47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二、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主要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8-53页 |
(一)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经济绩效比较分析 | 第48-50页 |
(二)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社会绩效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三)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生态绩效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三、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三种模式绩效评价结论 | 第53-56页 |
第七章 完善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实施的建议 | 第56-61页 |
一、中国农村推行土地信托流转模式适用条件的培育 | 第56-58页 |
(一)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经济效应 | 第56-57页 |
(二)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完善,为土地信托流转提供了物质保障 | 第57-58页 |
二、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适用范围的选择 | 第58-59页 |
三、完善中国土地信托流转的宏观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一)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法律制度,保障各方的基本权益 | 第59页 |
(二)规范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中的行政监督体系 | 第59-60页 |
(三)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金融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