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无机硫循环规律 | 第11-12页 |
1.2.2 有机质、甲烷、含氮化合物对无机硫转化过程的影响 | 第12-15页 |
1.2.3 AVS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生态风险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硝酸钙对底泥及上覆水中硫化物原位控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沉积物及其上覆水无机硫空间、季节分布和转化特征 | 第20-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1 采样点的布置 | 第20页 |
2.1.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20-22页 |
2.1.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2-23页 |
2.2 结果及讨论 | 第23-36页 |
2.2.1 龙景湖水体及沉积物孔隙水-上覆水界面背景值 | 第23-24页 |
2.2.2 沉积物上覆水-孔隙水中硫酸盐含量季节分布及扩散通量的估算 | 第24-29页 |
2.2.3 沉积物上覆水中硫化物含量分布 | 第29-31页 |
2.2.4 沉积物中还原态硫(AVS、CRS、S0)含量分布 | 第31-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龙景湖沉积物界面含氮化合物、TOC、CH4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8-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38页 |
3.1.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2.1 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TOC、CH_4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40-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龙景湖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性评价 | 第48-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48页 |
4.1.2 样品的测定 | 第48-49页 |
4.2 结果及讨论 | 第49-61页 |
4.2.1 AVS及SEM的水平及垂直分布 | 第49-51页 |
4.2.2 同步可提取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分析 | 第51-56页 |
4.2.3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比较 | 第56-57页 |
4.2.4 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性评价 | 第57-59页 |
4.2.5 相关性分析 | 第59-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外加Ca(NO_3)_2对沉积物无机硫转化的影响 | 第62-7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5.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62页 |
5.1.2 实验方案设置及硝酸钙投加量的确定 | 第62-63页 |
5.1.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63-65页 |
5.2 结果及讨论 | 第65-70页 |
5.2.1 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p H和ORP的变化 | 第65-67页 |
5.2.2 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无机硫的含量变化 | 第67-68页 |
5.2.3 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NO_3~-的含量变化 | 第68-69页 |
5.2.4 无机硫和NO_3~-的含量变化值比较 | 第69-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72-76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页 |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的课题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