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镁及镁合金的概况 | 第14-18页 |
1.1.1 镁及镁合金 | 第14-16页 |
1.1.2 镁合金的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1.2 镁的合金化 | 第18-21页 |
1.2.1 主要合金化元素 | 第18-19页 |
1.2.2 稀土元素在镁合金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3 RE在含铝镁合金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第21页 |
1.3 第二相的控制 | 第21-2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3页 |
2.0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1 试样制备 | 第25-29页 |
2.1.1 合金成分设计 | 第25-26页 |
2.1.2 合金的熔炼 | 第26-29页 |
2.2 液淬实验 | 第29-32页 |
2.2.1 液淬装置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2.2.2 液淬方法 | 第30-32页 |
2.3 实验分析及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2.3.1 金相分析(OM) | 第32页 |
2.3.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32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32-33页 |
3 球状稀土相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 第33-51页 |
3.1 RE、Sb对AZ31镁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 二元系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36-47页 |
3.2.1 Miedema模型 | 第36-38页 |
3.2.2 二元系中组元活度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3.2.3 Mg-Al、Mg-RE、Mg-Sb、Al-RE、Al-Sb和RE-Sb热力学性质 | 第39-47页 |
3.3 热力学模型的补充对比实验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球状稀土相形成过程分析 | 第51-65页 |
4.1 凝固温度曲线的测量与模拟 | 第51-52页 |
4.2 液淬温度点的选择 | 第52-53页 |
4.3 AZ31+1%RE+1%Sb合金的相析出过程与分析 | 第53-61页 |
4.3.1 AZ31+1%RE+1%Sb合金78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3-54页 |
4.3.2 AZ31+1%RE+1%Sb镁合金75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4-55页 |
4.3.3 AZ31+1%RE+1%Sb合金74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5-56页 |
4.3.4 AZ31+1%RE+1%Sb合金72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6-57页 |
4.3.5 AZ31+1%RE+1%Sb合金655℃液淬组织分析 | 第57-58页 |
4.3.6 AZ31+1%RE+1%Sb合金625℃液淬组织分析 | 第58-60页 |
4.3.7 AZ31+1%RE+1%Sb合金600℃液淬组织分析 | 第60-61页 |
4.4 AZ31+2%RE+1%Sb合金铸态组织中Al-RE相的元素分布规律分析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球状稀土相形成的晶体学分析 | 第65-80页 |
5.1 含铝镁合金EBSD试样制备方法探索 | 第65-68页 |
5.1.1 含铝镁合金EBSD试样制备流程 | 第65-66页 |
5.1.2 含铝镁合金EBSD试样表面质量的检测 | 第66-68页 |
5.2 RE、Sb微合金化含铝镁合金中第二相晶体学研究 | 第68-73页 |
5.2.1 RE、Sb微合金化含铝镁合金中第二相晶体结构的分析 | 第68-70页 |
5.2.2 第二相与Mg基体点阵错配度的分析 | 第70-73页 |
5.3 球状稀土相生长机制的分析 | 第73-78页 |
5.3.1 球状稀土相生长过程中形貌的变化规律 | 第74-75页 |
5.3.2 CeSb相晶体结构分析 | 第75-77页 |
5.3.3 球状稀土相固-液界面状态的判定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8-80页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