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Summary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特性 | 第12-15页 |
2.1 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2.2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 第13页 |
2.3 水稻不育系异交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2.3.1 开花习性对异交特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2.3.1.1 开花历时 | 第13-14页 |
2.3.1.2 开花时间 | 第14页 |
2.3.1.3 开花历期 | 第14页 |
2.3.1.4 张颖角度 | 第14页 |
2.3.2 花器性状对异交特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2.3.2.1 柱头外露率 | 第15页 |
2.3.2.2 柱头大小 | 第15页 |
2.3.2.3 柱头上的羽状分枝 | 第15页 |
2.3.3 植株性状对不育系异交特性的影响 | 第15页 |
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5-19页 |
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第16页 |
3.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基础及影响因素 | 第16页 |
3.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3.3.1 形态学水平 | 第16-17页 |
3.3.2 染色体水平 | 第17页 |
3.3.3 分子水平 | 第17-19页 |
3.4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4 杂交水稻亲本配合力研究 | 第19-24页 |
4.1 配合力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4.2 杂交水稻配合力研究 | 第20-24页 |
4.2.1 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 第21-23页 |
4.2.2 杂交水稻主要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 | 第23-24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水稻新育三系不育系异交特性 | 第26-32页 |
1 前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2 田间种植 | 第26页 |
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26-27页 |
2.3.1 单日开花动态和张颖持续时间 | 第26-27页 |
2.3.2 张颖角度 | 第27页 |
2.3.3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粒率 | 第27页 |
2.3.4 套袋自交结实率 | 第27页 |
2.3.5 花粉育性观察 | 第27页 |
2.3.6 田间自然异交结实率 | 第27页 |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1 不育系单日开花动态 | 第28页 |
3.2 张颖时间和张颖角度 | 第28-29页 |
3.3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粒率 | 第29-30页 |
3.4 田间自然异交结实率 | 第30页 |
3.5 花粉育性观察 | 第30页 |
3.6 各性状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3.7 部分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2-46页 |
1 前言 | 第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2-33页 |
2.2.2 PCR扩增 | 第33-34页 |
2.2.2.1 SSR引物合成 | 第33页 |
2.2.2.2 PCR反应体系 | 第33页 |
2.2.2.3 PCR扩增程序 | 第33-34页 |
2.2.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35页 |
2.2.3.1 电泳过程 | 第34-35页 |
2.2.3.2 凝胶染色 | 第35页 |
2.3 SSR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1 SSR多态性分析 | 第36-38页 |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 遗传相似性系数及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3.4 不育系指纹图谱构建 | 第42-46页 |
3.4.1 引物筛选 | 第42页 |
3.4.2 DNA指纹图谱模式图和数字化指纹图谱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 第46-59页 |
1 前言 | 第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2.2.2 调查项目与方法 | 第47页 |
2.2.3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2.2.3.1 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2.2.3.2 配合力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3.1 F1农艺性状的平均表现及变异 | 第48-49页 |
3.2 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3.3 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50-59页 |
3.3.1 各农艺性状区组间、组合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50-51页 |
3.3.2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1-52页 |
3.3.3 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52-53页 |
3.3.4 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53-58页 |
3.3.5 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59-66页 |
1 水稻新育三系不育系异交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59-60页 |
1.110个不育系的异交特性的基本评价 | 第59页 |
1.2 各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 | 第59-60页 |
2 水稻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60-62页 |
2.1 本研究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60-61页 |
2.2 遗传多样性与杂交水稻亲本选育 | 第61-62页 |
3 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 第62-65页 |
3.1 水稻新育三系不育系配合力比较评价 | 第62-63页 |
3.2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杂种表现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3.3 不育系、恢复系对杂种后代的影响 | 第64-65页 |
4 水稻新育三系不育系的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附图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