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第12-14页 |
1.2 暗条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暗条手性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暗条手性的定义 | 第16-17页 |
1.3.2 主轴识别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3.3 手性判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研究重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全日面太阳图像中暗条的检测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图像预处理 | 第21-23页 |
2.2.1 图像缩放 | 第21页 |
2.2.2 去除噪点 | 第21页 |
2.2.3 移除临边昏暗 | 第21-23页 |
2.3 提取暗条 | 第23-28页 |
2.3.1 图像二值化 | 第23-24页 |
2.3.2 消除多余特征 | 第24-25页 |
2.3.3 区域生长 | 第25-26页 |
2.3.4 连接断裂暗条 | 第26-28页 |
2.4 图像后续处理 | 第28-29页 |
2.5 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29-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暗条主轴识别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识别暗条主轴 | 第37-43页 |
3.2.1 暗条预处理 | 第38-39页 |
3.2.2 确定三元组 | 第39页 |
3.2.3 标识叶子结点表 | 第39-40页 |
3.2.4 构造矩阵 | 第40页 |
3.2.5 寻求最长路径 | 第40-42页 |
3.2.6 坐标转换 | 第42-43页 |
3.3 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毛刺角度的计算 | 第46-6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计算主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第46-48页 |
4.2.1 主轴局部拟合点的获取 | 第47-48页 |
4.2.1.1 生长法 | 第47-48页 |
4.2.1.2 坐标法 | 第48页 |
4.2.2 确定主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第48页 |
4.3 计算毛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第48-63页 |
4.3.1 毛刺的取得 | 第48-49页 |
4.3.2 毛刺的预处理 | 第49-50页 |
4.3.3 毛刺拟合点的获取 | 第50-60页 |
4.3.3.1 毛刺第一个分支两端点的获取 | 第51-55页 |
4.3.3.2 毛刺第一个分支上所有点的获取 | 第55-56页 |
4.3.3.3 毛刺上9点获取 | 第56-58页 |
4.3.3.4 毛刺最长分支两端点的获取 | 第58页 |
4.3.3.5 毛刺最长路径上所有点的获取 | 第58-60页 |
4.3.4 分析毛刺拟合点确定毛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第60-63页 |
4.4 计算毛刺角度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暗条手性判断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已有的手性判断方法 | 第67-68页 |
5.3 加权法判断暗条手性 | 第68-70页 |
5.3.1 获取毛刺长度 | 第69页 |
5.3.2 判断手性 | 第69-70页 |
5.4 性能评估 | 第70-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0-81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8-90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