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控制度的运行程序与实效评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清代京控制度概述 | 第14-20页 |
(一)京控的概念 | 第14-15页 |
1.京控概念的各种定义 | 第14-15页 |
2.笔者观点 | 第15页 |
(二)寻根追源:清代京控制度渊源与发展 | 第15-20页 |
1.起源 | 第16页 |
2.发展期 | 第16-18页 |
3.清代京控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 第18-20页 |
二、清代京控制度的运行程序 | 第20-36页 |
(一)清代京控制度的启动 | 第20-22页 |
1.京控启动的事由 | 第20-21页 |
2.京控启动的方式 | 第21页 |
3.京控启动的主体 | 第21-22页 |
(二)京控案件的受理 | 第22-26页 |
1.受理主体 | 第22-25页 |
2.受理前的审查 | 第25-26页 |
3.京控案件的处理 | 第26页 |
(三)京控案件的审理 | 第26-30页 |
1.中央衙门审理 | 第27页 |
2.地方督抚审理 | 第27-29页 |
3.发审局审理 | 第29-30页 |
(四)京控案件的判决 | 第30-36页 |
1.判决前的复核 | 第30-31页 |
2.京控案件的判决 | 第31-36页 |
三、清代京控制度运行实效评析及其思考 | 第36-52页 |
(一)对清代京控制度的批判 | 第36-42页 |
1.京控制度的结构性缺陷 | 第36-40页 |
2.京控制度运转中出现的问题 | 第40-42页 |
(二)清代京控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42-48页 |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 第43-45页 |
2.为百姓寻求“青天”提供最后救济 | 第45-48页 |
(三)对清代京控制度的思考 | 第48-52页 |
1.清代京控制度的当代价值 | 第48-49页 |
2.对我国当前司法制度的启示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