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爱,不断线》创作阐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大学生短期支教惹热议 | 第11-12页 |
1.2 大学生短期支教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大学生短期支教发展情况 | 第12页 |
1.2.2 大学生短期支教基本情况 | 第12页 |
1.2.3 大学生短期支教管理情况 | 第12-13页 |
1.2.4 大学生短期支教教学情况 | 第13页 |
1.3 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3.1 支教团队员自身问题 | 第13-14页 |
1.3.2 支教团管理问题 | 第14页 |
1.3.3 对受教地学校 | 第14页 |
1.3.4 对被支教学生 | 第14-15页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相关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1.4.2 人文类纪录片研究 | 第16-17页 |
1.4.3 支教纪录片研究 | 第17-19页 |
1.5 作品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1 作品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作品创作脉络及制作计划 | 第20-22页 |
1.6.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20-21页 |
1.6.2 中期拍摄阶段 | 第21-22页 |
1.6.3 后期剪辑合成部分 | 第22页 |
1.7 研究和创作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爱,不断线》的创作背景与前期策划 | 第23-33页 |
2.1 《爱,不断线》创作背景 | 第23-25页 |
2.1.1 受教地—托苗村现状 | 第23页 |
2.1.2 被支教小学—托苗小学现状 | 第23-24页 |
2.1.3 被支教学生家庭情况 | 第24-25页 |
2.2 《爱,不断线》调研过程 | 第25-29页 |
2.2.1 第一次调研 | 第25-26页 |
2.2.2 第二次调研 | 第26-28页 |
2.2.3 第三次调研 | 第28-29页 |
2.3 《爱,不断线》前期策划 | 第29-33页 |
2.3.1 人物、故事确立 | 第29-30页 |
2.3.2 结构布局 | 第30-31页 |
2.3.3 制定拍摄计划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爱,不断线》的中期拍摄 | 第33-41页 |
3.1 设备选取与使用 | 第33-34页 |
3.1.1 摄像机及镜头的选取 | 第33-34页 |
3.1.2 辅助设备的选取 | 第34页 |
3.2 实地拍摄 | 第34-36页 |
3.3 画面取景及拍摄角度 | 第36-38页 |
3.4 人物采访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纪录片《爱,不断线》的后期制作 | 第41-45页 |
4.1 素材挑选与分析 | 第41页 |
4.2 剪辑 | 第41-43页 |
4.2.1 影片剪辑 | 第41-43页 |
4.2.2 蒙太奇手法 | 第43页 |
4.3 解说词的撰写 | 第43-44页 |
4.4 影片调色 | 第44页 |
4.5 影片合成与输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纪录片《爱,不断线》的价值与意义 | 第45-47页 |
5.1 社会价值 | 第45页 |
5.2 影像价值 | 第45-46页 |
5.3 人文价值 | 第46页 |
5.4 审美价值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参考影片 | 第54-55页 |
附录A:解说词 | 第55-61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