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的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预应力钢结构的发展历史 | 第8-9页 |
1.1.2 预应力钢结构的受力特点与经济效益 | 第9-10页 |
1.1.3 预应力钢结构的使用范围及发展前景 | 第10-11页 |
1.2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1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在国外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页 |
1.2.2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在国内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改变索-桁架结构节点位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17-28页 |
2.1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改变节点位移的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2.1.1 基本假设 | 第17页 |
2.1.2 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3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的布索形式 | 第18-19页 |
2.1.4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布索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2.2 拉索施加预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20-23页 |
2.2.1 计算拉索施加预应力的单位力法 | 第20-21页 |
2.2.2 计算拉索施加预应力的位移法 | 第21-23页 |
2.3 索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过程 | 第23-27页 |
2.3.1 直线索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23-25页 |
2.3.2 折线索线性单元刚度矩阵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截面尺寸影响节点位移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 第28-39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节点位移改变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 第28-31页 |
3.2.1 预应力施加方法 | 第28-30页 |
3.2.2 改变杆件截面控制方法 | 第30-31页 |
3.3 控制节点位移的计算步骤 | 第31-32页 |
3.4 模型计算 | 第32-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构件长度影响节点位移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 第39-56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节点位移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 第39-40页 |
4.2.1 预应力施加方法 | 第39-40页 |
4.2.2 改变杆长的控制方法 | 第40页 |
4.3 预应力索-桁架结构折线布索单元灵敏度系数的计算 | 第40-43页 |
4.4 改变杆件长度控制节点位移的计算步骤 | 第43页 |
4.5 模型计算 | 第4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改变杆件截面、长度影响节点位移的原理与方法 | 第56-64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改变杆件长度对节点位移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 第56-57页 |
5.2.1 预应力施加方法 | 第56-57页 |
5.2.2 改变杆长的控制方法 | 第57页 |
5.3 杆单元灵敏度系数的计算 | 第57-59页 |
5.4 改变截面控制节点位移的计算步骤 | 第59-60页 |
5.5 模型计算 | 第60-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多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