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第10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1-13页
        1.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2页
        1.2.2 研究范围界定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15页
        1.3.1 关于高校博览建筑的研究第13-14页
        1.3.2 关于过渡空间的研究第14-15页
        1.3.3 关于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的相关研究第15页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研究框架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基本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概述第17-34页
    2.1 高校博览建筑概述第17-20页
        2.1.1 高校博览建筑分类简述第17页
        2.1.2 高校博览建筑发展简述第17-19页
        2.1.3 高校博览建筑的职能和特性第19-20页
    2.2 过渡空间概述第20-26页
        2.2.1 过渡空间的相关概念第20-22页
        2.2.2 过渡空间的发展简述第22-25页
        2.2.3 过渡空间的特性解读第25-26页
    2.3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概述第26-33页
        2.3.1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的范围与空间职能第26-27页
        2.3.2 国内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现状调研第27-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解析第34-45页
    3.1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的形成与分布解析第34页
    3.2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形式基本构成要素解析第34-40页
        3.2.1 交通要素第35-36页
        3.2.2 景观要素第36-37页
        3.2.3 界面要素第37-38页
        3.2.4 光影要素第38-39页
        3.2.5 设施要素第39-40页
    3.3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及其解析第40-44页
        3.3.1 高校校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第40页
        3.3.2 建设选址区位与建设模式第40-43页
        3.3.3 高校师生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第43-44页
        3.3.4 建筑的性质与展示主题第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高校博览建筑与社会博览建筑的过渡空间设计比较与借鉴第45-56页
    4.1 高校博览建筑与社会博览建筑的过渡空间异同比较第45-46页
        4.1.1 相同之处第45页
        4.1.2 差异之处第45-46页
    4.2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影响下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趋势第46-48页
        4.2.1 空间开放化、功能多元化第47页
        4.2.2 以人为本,重视空间本身的体验和感知塑造第47-48页
        4.2.3 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关注地域自然气候与地域文化认知第48页
    4.3 社会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案例解析与手法借鉴第48-55页
        4.3.1 空间开放化、功能多元化借鉴案例第48-50页
        4.3.2 重视空间本身的体验感知塑造借鉴案例第50-52页
        4.3.3 空间注重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表达借鉴案例第52-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方向与策略研究第56-87页
    5.1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原则第56-58页
        5.1.1 整体性原则第56页
        5.1.2 开放性原则第56-57页
        5.1.3 多样性原则第57页
        5.1.4 人性化原则第57-58页
    5.2 高校博览建筑建设中对过渡空间的设计方向第58-64页
        5.2.1 使高校博览建筑植根校园环境并面向城市开放第58-59页
        5.2.2 促进高校博览建筑空间承载更多元的校园行为文化第59-62页
        5.2.3 丰富高校博览建筑空间主题性和体验性第62-63页
        5.2.4 应对当下“泛博物馆化”校园文化综合体空间建设第63-64页
    5.3 高校博览建筑建设中对过渡空间的设计要点第64-86页
        5.3.1 植根校园环境并面向城市开放第64-73页
        5.3.2 承载多元的校园行为文化第73-79页
        5.3.3 丰富空间主题性和体验性,活化空间第79-81页
        5.3.4 塑造“泛博物馆化”校园文化综合体空间整体性第81-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工程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博物)馆过渡空间设计解析第87-97页
    6.1 项目概况及文化背景介绍第87页
    6.2 前后方案对比与过渡空间设计解析第87-96页
        6.2.1 前后方案简介第88-89页
        6.2.2 过渡空间比较分析第89-96页
    6.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总结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件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中心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单侧自然通风的湿热地区建筑表皮空间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