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第1章 寄生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 寄生虫病毒生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2 病毒对于寄生虫毒力的影响 | 第17-19页 |
2.1 阴道毛滴虫病毒对虫体毒力的影响 | 第17页 |
2.2 利什曼原虫病毒对利什曼原虫毒力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隐孢子虫病毒对虫体毒力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 贾第虫病毒对虫体毒力的影响 | 第19页 |
2.5 棘阿米巴病毒对棘阿米巴的影响 | 第19页 |
3 寄生虫病毒载体在寄生虫方面的应用 | 第19-21页 |
第2章 泛素及去泛素化系统 | 第21-26页 |
1 泛素系统 | 第21-22页 |
2 去泛素化系统 | 第22页 |
3 去泛素化酶的对靶蛋白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22-26页 |
3.1 去泛素化酶对于修饰蛋白的调节 | 第22-24页 |
3.2 去泛素化酶的内切与外切 | 第24-25页 |
3.3 去泛素化酶结合并切割泛素链 | 第25-26页 |
第3章 端粒酶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 端粒酶的调控蛋白 | 第26-27页 |
2 TERT的泛素化调节 | 第27页 |
3 TERT在寄生虫方面的研究 | 第27-28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8-84页 |
第1章 RDRP互作蛋白的筛选及互作关系验证 | 第28-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1.1 材料 | 第28-30页 |
1.2 方法 | 第30-36页 |
2 结果 | 第36-42页 |
2.1 RDRP重组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36-37页 |
2.2 重组蛋白RDRP在酵母细胞中表达情况及自激活作用检测 | 第37-38页 |
2.3 阳性克隆鉴定 | 第38-39页 |
2.4 GST+OTU和RDRP基因的克隆 | 第39-40页 |
2.5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DNA的PCR鉴定 | 第40-41页 |
2.6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41页 |
2.7 pull-down | 第41-42页 |
2.8 免疫共沉淀验证结果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2章 RDRP体外对OTU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1.1 材料 | 第45-46页 |
1.2 方法 | 第46-51页 |
2 结果 | 第51-56页 |
2.1 OTU~(C239A),OTU~(D236A)或者OTU~(H351A)突变体的构建 | 第51-52页 |
2.2 重组Bacmid的鉴定 | 第52-53页 |
2.3 重组Bacmid转染Sf9昆虫细胞的结果 | 第53页 |
2.4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3页 |
2.5 OTU去泛素化酶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2.6 OTU去泛素化酶对K48、K6水解效率的比较 | 第54-55页 |
2.7 OTU/RDRP复合物和OTU去泛素化酶活性对比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E.tenellaTERT和OTU的互作鉴定 | 第59-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1.1 材料 | 第59-60页 |
1.2 方法 | 第60-64页 |
2 结果 | 第64-68页 |
2.1 E.tenella总RNA的提取 | 第64-65页 |
2.2 pGBK-T7-TRBD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5页 |
2.3 阳性克隆鉴定 | 第65-66页 |
2.4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66-67页 |
2.5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67页 |
2.6 pulldown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OTU对E.tenella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第70-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1.2 方法 | 第71-76页 |
2 结果 | 第76-83页 |
2.1 目的片段扩增 | 第76-77页 |
2.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77页 |
2.3 体外转录 | 第77-78页 |
2.4 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体外切割效率的检测 | 第78-80页 |
2.5 转染后GFP的PCR鉴定 | 第80页 |
2.6 GFP-Ham-OTU株的流式细胞检测和分选 | 第80-81页 |
2.7 E.tenellaOTU表达量的检测 | 第81-82页 |
2.8 TRAP法检测E.tenella端粒酶活性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页 |
4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0页 |
学术论文及发表情况 | 第100-102页 |
导师简介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