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以提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为导向的染料分子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第15-16页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第16-17页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7-18页
    1.4 提升DSSC光电转换效率的主要方向第18-19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细节第21-49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DFT)第21-26页
        2.1.1 DFT基础第21-24页
        2.1.2 DFT的近似:交换相关泛函第24-25页
        2.1.3 DFT方法的优缺点第25-26页
    2.2 量子化学基组第26-29页
        2.2.1 Slater型基组第26页
        2.2.2 高斯型基组第26-27页
        2.2.3 劈裂价键基组第27页
        2.2.4 极化基组第27-28页
        2.2.5 弥散基组第28页
        2.2.6 赝势基组第28页
        2.2.7 基函数重叠误差和均衡校正法第28-29页
    2.3 电子光谱理论第29-31页
    2.4 界面电荷转移方法第31-34页
        2.4.1 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第31-32页
        2.4.2 量子动力学初步第32-34页
    2.5 染料与二氧化钛界面模型搭建第34-35页
    2.6 电子结构第35-38页
        2.6.1 前线分子轨道第35-37页
        2.6.2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37-38页
    2.7 亲和能、电离能和重组能第38-40页
    2.8 染料分子与I_2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第40-42页
    2.9 对太阳光的吸收及利用第42-47页
    2.10 染料和TiO_2复合体结构及界面间电子注入过程第47-49页
第三章 定位基团数目及相对位置对钌染料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9-61页
    3.1 引言第49-51页
    3.2 计算细节第51-53页
        3.2.1 密度泛函理论和函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51-52页
        3.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第52-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3.3.1 染料与二氧化钛复合体的基态几何结构第53-54页
        3.3.2 电子结构性质第54-57页
        3.3.3 对太阳光的吸收及利用第57-60页
    3.4 总结第60-61页
第四章 构建一类高性能有机型敏化剂的方案第61-103页
    4.1 引言第61-63页
    4.2 通过微调π桥结构调控基于D-π-A型染料的电池性能第63-75页
        4.2.1 染料分子的几何结构及电子结构第65-69页
        4.2.2 对太阳光的吸收和利用第69-71页
        4.2.3 染料分子和I_2分子间相互作用第71-72页
        4.2.4 染料和TiO_2复合体结构及界面间电子注入过程第72-75页
    4.3 探究π桥中心与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间的相对位置对D-π-A型敏化剂性能的影响第75-89页
        4.3.1 染料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性质第78-81页
        4.3.2 对太阳光的吸收与利用第81-85页
        4.3.3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85-87页
        4.3.4 亲和能、电离能和重组能第87-89页
    4.4 探究D-[D_-π-A]_(n=1,2,3)构型敏化剂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89-102页
        4.4.1 染料分子单体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第91-93页
        4.4.2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93-94页
        4.4.3 电离能、亲和能和重组能第94-95页
        4.4.4 对太阳光的吸收与利用第95-99页
        4.4.5 染料和二氧化钛复合体系的界面相互作用第99-102页
    4.5 总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103-115页
    5.1 对太阳光的吸收及利用第105-109页
    5.2 染料和TiO_2复合体系第109-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5页
附录第135-13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9-143页
    个人简历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下三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结构演化与光电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通过氧化锌阴极界面层的修饰和活性层的溶剂处理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