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智能接触器控制方案及相关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交流接触器的发展过程 | 第13-15页 |
1.2.2 交流接触器的控制方案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网络化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2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第20-34页 |
2.1 交流接触器简介 | 第20-21页 |
2.2 交流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第21-24页 |
2.2.1 设计目标 | 第21-22页 |
2.2.2 整体方案设计 | 第22-24页 |
2.3 合闸过程的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24-28页 |
2.3.1 触头弹跳现象分析 | 第24-26页 |
2.3.2 合闸过程的受力情况 | 第26-27页 |
2.3.3 合闸控制方案的设计 | 第27-28页 |
2.4 保持过程的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2.5 分断过程的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30-33页 |
2.5.1 电弧能量分析 | 第30-32页 |
2.5.2 分流式无弧分断的控制方案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34-54页 |
3.1 软件设计思想 | 第34-36页 |
3.1.1 软件功能 | 第34-35页 |
3.1.2 软件结构 | 第35-36页 |
3.2 软件实现平台 | 第36-38页 |
3.2.1 硬件平台--ARM处理器选型 | 第36页 |
3.2.2 软件平台--操作系统选型 | 第36-37页 |
3.2.3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RVDS | 第37-38页 |
3.3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的任务 | 第38-45页 |
3.3.1 分/合闸任务 | 第38-39页 |
3.3.2 数据采集任务 | 第39-41页 |
3.3.3 数据处理任务 | 第41-43页 |
3.3.4 LCD显示任务 | 第43-45页 |
3.4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任务的相关子程序实现 | 第45-48页 |
3.4.1 中断配置子程序 | 第45-46页 |
3.4.2 有效值计算子程序 | 第46-47页 |
3.4.3 PWM信号生成子程序 | 第47-48页 |
3.5 μC/OS-Ⅱ操作系统移植及任务创建 | 第48-52页 |
3.5.1 μC/OS-Ⅱ操作系统的移植 | 第48-51页 |
3.5.2 μC/OS-Ⅱ的任务创建及优先级分配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交流接触器网络通信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4-74页 |
4.1 以太网通信方案 | 第54-55页 |
4.2 LWIP协议栈移植 | 第55-61页 |
4.2.1 操作系统模拟层的修改 | 第56-57页 |
4.2.2 底层网络驱动函数的修改 | 第57页 |
4.2.3 DM9000AEP网卡驱动的编写 | 第57-61页 |
4.3 应用层调用协议栈 | 第61-64页 |
4.3.1 应用层协议--Modbus TCP | 第62-63页 |
4.3.2 Socket通信 | 第63-64页 |
4.4 上位机监控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2页 |
4.4.1 Labview简介 | 第65页 |
4.4.2 Labview程序设计思路 | 第65-66页 |
4.4.3 前面板监控界面的设计 | 第66-67页 |
4.4.4 后面板监控界面的实现 | 第67-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样机试验 | 第74-94页 |
5.1 合闸弹跳试验 | 第74-80页 |
5.2 接触器节能分析 | 第80-81页 |
5.3 无弧分断试验 | 第81-82页 |
5.4 接触器保护性能试验 | 第82-83页 |
5.5 本地显示试验 | 第83-84页 |
5.6 远程监控试验 | 第84-92页 |
5.6.1 底层网络驱动测试 | 第84-87页 |
5.6.2 以太网通信测试 | 第87-9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94-9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