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评析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理论依据 | 第18-26页 |
2.1 政府预算透明度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1.1 预算透明 | 第18页 |
2.1.2 预算透明度 | 第18-19页 |
2.1.3 预算公开与预算透明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 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2-23页 |
2.3 加强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2.3.1 降低代理成本 | 第23页 |
2.3.2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第23-24页 |
2.3.3 确立人民主权地位 | 第24页 |
2.3.4 实现社会公平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9页 |
3.1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1 我国省级政府预算透明度情况比较 | 第26-28页 |
3.1.2 以国际标准评判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 | 第28-34页 |
3.2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2.1 预算透明度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3.2.2 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3.2.3 预算监督制度不规范 | 第36页 |
3.2.4 政府信息公布缺乏法律约束 | 第36-37页 |
3.2.5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 第37-39页 |
第4章 提高预算透明度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39-44页 |
4.1 发达国家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4.1.1 新西兰提升预算透明度的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4.1.2 南非提升预算透明度的经验借鉴 | 第40页 |
4.1.3 美国提升预算透明度的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4.2 提高预算透明度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41-44页 |
4.2.1 完善预算准备工作 | 第41-42页 |
4.2.2 树立全方位的制约监督机制 | 第42页 |
4.2.3 完善信息公开方式 | 第42-44页 |
第5章 构建新型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体系及检验 | 第44-55页 |
5.1 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50页 |
5.2.1 评价指标设计 | 第45-46页 |
5.2.2 政府预算透明度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46-48页 |
5.2.3 三级指标权重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5.2.4 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实证分析及应用 | 第49-50页 |
5.3 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 第50-51页 |
5.3.1 信度检验的思路 | 第50页 |
5.3.2 信度检验的结果 | 第50-51页 |
5.4 利用新型评价机制对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进行评价 | 第51-53页 |
5.5 新型评价机制的独特性及合理性 | 第53-55页 |
第6章 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政策建议 | 第55-60页 |
6.1 建立统一的预算透明度评价机制 | 第55-56页 |
6.2 改善当前预算制度的缺陷 | 第56页 |
6.3 完善政府预算监督制度 | 第56-57页 |
6.4 加强预算透明度法制建设 | 第57-58页 |
6.5 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