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0页 |
1 花生四烯酸简介 | 第13-15页 |
1.1 花生四烯酸的性质和功能 | 第13页 |
1.2 花生四烯酸的资源开发与主要来源 | 第13-14页 |
1.3 利用微藻生产花生四烯酸概述 | 第14-15页 |
2 球状绿藻的分类概况 | 第15-16页 |
3 影响微藻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主要因素 | 第16-20页 |
3.1 营养因子 | 第16-19页 |
3.2 环境因子 | 第19-20页 |
4 微藻细胞内脂质合成代谢途径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4.1 微藻脂类代谢网络 | 第20-22页 |
4.2 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 第22-23页 |
4.3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 | 第23-25页 |
4.4 三酰甘油的合成 | 第25页 |
4.5 微藻叶绿体脂质的构建与脂质的互变转移现象 | 第25-26页 |
4.6 油滴的合成 | 第26-27页 |
4.7 缺刻叶球藻SAG2468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7-28页 |
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8-29页 |
6 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三株球状绿藻形态观察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实验藻种 | 第30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0页 |
1.3 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1 显微形态观察 | 第32-33页 |
2.2 超微形态观察 | 第33-34页 |
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营养盐调控方式对三株球状绿藻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4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1.1 实验藻种和培养基 | 第41-42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2-43页 |
1.3 培养方法 | 第43-44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2.1 氮源类型和水平对3株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 氮源类型和水平对3株微藻脂肪酸组成和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 氮源类型和水平对3株微藻油脂和花生四烯酸产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2.4 不同氮磷硫耦合诱导模式对3株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2.5 不同氮磷硫耦合诱导模式对3株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52-54页 |
2.6 不同氮磷硫耦合诱导模式对3株微藻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54-55页 |
2.7 不同氮磷硫耦合诱导模式对3株微藻油脂和花生四烯酸产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3.1 氮源类型和水平对3株微藻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 氮磷硫耦合诱导模式对3株微藻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58-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CO_2浓度和培养基类型对SAG2043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60-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1.1 实验藻种和培养基 | 第60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0页 |
1.3 培养方法 | 第60-61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2.1 不同CO_2浓度下的不同培养基对SAG2043藻液pH时相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 不同CO_2浓度下的不同培养基对SAG2043生长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 不同CO_2浓度下的不同培养基对SAG2043总脂和总脂肪酸积累的影响 | 第63-65页 |
2.4 不同CO_2浓度下的不同培养基对SAG2043花生四烯酸积累影响 | 第65-66页 |
2.5 不同CO_2浓度下的不同培养基对SAG2043油脂和花生四烯酸产率的影响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3.1 CO_2浓度对SAG2043生长的影响 | 第68-70页 |
3.2 CO_2浓度对SAG2043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70页 |
3.3 培养基类型对SAG2043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柱状光生物反应器的光径对SAG2043生长、油脂和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72-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1.1 实验藻种和培养基 | 第72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72页 |
1.3 培养方法 | 第72-73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2.1 基于不同氮浓度的mBG-11和mEndo培养基,不同光径对SAG2043生长的影响 | 第73-74页 |
2.2 基于不同氮浓度的mBG-11和mEndo培养基,不同光径对SAG2043总脂及总脂肪酸积累的影响 | 第74-76页 |
2.3 基于不同氮浓度的mBG-11和mEndo培养基,不同光径对SAG2043花生四烯酸积累影响 | 第76-77页 |
2.4 基于不同氮浓度的mBG-11和mEndo培养基,不同光径对SAG2043总脂和花生四烯酸产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80页 |
3.1 基于不同氮浓度的mBG-11和mEndo培养基,不同光径对SAG2043生长、油脂和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 第78-79页 |
3.2 基于不同氮浓度的mBG-11和mEndo培养基,不同光径对SAG2043油脂和花生四烯酸产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氮饥饿下三株球状绿藻的转录组分析及脂质合成相关代谢途径重建 | 第81-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1.1 实验藻种和培养基 | 第81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1页 |
1.3 培养方法 | 第81-82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82页 |
1.5 转录组测序 | 第82-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9页 |
2.1 氮饥饿条件下3株微藻的光合生理时相变化分析 | 第84-85页 |
2.2 氮饥饿条件下3株微藻生长、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积累分析 | 第85-88页 |
2.3 转录组数据初步分析 | 第88-96页 |
2.4 三株微藻脂质合成代谢途径分析 | 第96-109页 |
3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1 结论 | 第110页 |
2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