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黄嘌呤氧化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1 黄嘌呤氧化酶 | 第9-10页 |
1.1.2 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机制 | 第10页 |
1.2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化学合成类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第11页 |
1.2.2 天然提取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第11-12页 |
1.2.3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 第12-13页 |
1.3 苯甲醛概况 | 第13页 |
1.4 缩氨基硫脲类的化合物的概述 | 第13-15页 |
1.4.1 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车前草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5.1 车前草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第15-17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取代苯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8-2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3.1 化合物1-7的合成 | 第19-20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0-21页 |
2.4.1 化合物的红外图谱解析 | 第20页 |
2.4.2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解析 | 第20-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取代苯甲醛缩胺基硫脲类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2-39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3.3.1 化合物1-7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 第23-24页 |
3.3.2 化合物1-7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机制 | 第24页 |
3.3.3 化合物1-7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动力学 | 第24页 |
3.3.4 化合物1-7对酶的荧光猝灭实验 | 第24-25页 |
3.3.5 ANS荧光探针实验 | 第25页 |
3.3.6 三维荧光和同步荧光实验 | 第25页 |
3.3.7 分子模拟 | 第25-2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7页 |
3.4.1 取代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对XO的抑制作用 | 第26-27页 |
3.4.2 取代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对XO的抑制机制及抑制类型 | 第27-31页 |
3.4.3 荧光猝灭的测定 | 第31-33页 |
3.4.4 ANS荧光探针实验 | 第33-34页 |
3.4.5 三维荧光光谱 | 第34-36页 |
3.4.6 同步荧光 | 第36-37页 |
3.4.7 分子对接研究 | 第37页 |
3.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车前草内黄酮类化合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 第39-55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4.3.1 酶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4.3.2 抑制机制和抑制机理 | 第40-41页 |
4.3.3 荧光猝灭实验 | 第41页 |
4.3.4 三维荧光和同步荧光实验 | 第41-42页 |
4.3.5 荧光探针实验 | 第42页 |
4.3.6 核磁滴定 | 第42页 |
4.3.7 分子对接 | 第42-4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4.4.1 黄酮类化合物对酶的抑制机制、抑制类型、抑制机理 | 第43-46页 |
4.4.2 荧光猝灭 | 第46-48页 |
4.4.3 三维荧光 | 第48-50页 |
4.4.4 同步荧光 | 第50页 |
4.4.5 ANS探针实验 | 第50-52页 |
4.4.6 化合物与酶核磁滴定的研究 | 第52页 |
4.4.7 分子对接 | 第52-53页 |
4.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总结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附录 | 第67-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