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柱面网格互承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
|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 1.2 互承结构的起源 | 第14-16页 |
| 1.3 互承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结构几何构成和模型建立 | 第20-32页 |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 2.2 互承构型 | 第21-26页 |
| 2.2.1 单元块的描述参数 | 第21-22页 |
| 2.2.2 构件类型 | 第22-25页 |
| 2.2.3 初始网格形式 | 第25-26页 |
| 2.3 直接构型方法 | 第26-31页 |
| 2.3.1 旋转法 | 第26-27页 |
| 2.3.2 扩展平移法 | 第27-28页 |
| 2.3.3 收缩法 | 第28-29页 |
| 2.3.4 网格型式可行性判断 | 第29-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三向网格Ⅱ型2柱面互承网壳静力特性分析 | 第32-46页 |
| 3.1 引言 | 第32页 |
| 3.2 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 3.3 荷载取值 | 第34页 |
| 3.4 静力分析结果 | 第34-42页 |
| 3.4.1 旋转法所得互承结构 | 第34-38页 |
| 3.4.2 收缩法所得互承结构 | 第38-41页 |
| 3.4.3 对比 | 第41-42页 |
| 3.5 截面承载力验算 | 第42-45页 |
| 3.5.1 旋转法互承网壳强度验算 | 第43-44页 |
| 3.5.2 收缩法互承网壳强度验算 | 第44-4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三向网格Ⅱ型2柱面互承网壳动力特性分析 | 第46-69页 |
| 4.1 引言 | 第46页 |
| 4.2 模态分析 | 第46-55页 |
| 4.2.1 模态分析求解原理 | 第46-47页 |
| 4.2.2 旋转法所得互承网壳模态分析 | 第47-51页 |
| 4.2.3 收缩法所得互承网壳模态分析 | 第51-55页 |
| 4.2.4 对比 | 第55页 |
| 4.3 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55-68页 |
| 4.3.1 旋转法互承网壳水平地震 | 第55-58页 |
| 4.3.2 旋转法互承网壳竖向地震 | 第58-61页 |
| 4.3.3 收缩法互承网壳水平地震 | 第61-64页 |
| 4.3.4 收缩法互承网壳竖向地震 | 第64-6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互承杆件相交节点概述 | 第69-75页 |
| 5.1 引言 | 第69页 |
| 5.2 搭接法 | 第69-71页 |
| 5.2.1 传统搭接方式 | 第69-70页 |
| 5.2.2 楔子搭接方式 | 第70页 |
| 5.2.3 搭接法优缺点 | 第70-71页 |
| 5.3 连接件法 | 第71-72页 |
| 5.3.1 缠绕式 | 第71页 |
| 5.3.2 旋转扣件 | 第71-72页 |
| 5.3.3 连接件法优缺点 | 第72页 |
| 5.4 螺栓法 | 第72-73页 |
| 5.4.1 螺栓法的优缺点 | 第73页 |
| 5.5 卡槽法 | 第73-74页 |
| 5.5.1 卡槽法优缺点 | 第7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6.2 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